第四届研究生组织生活案例大赛优秀案例
一、项目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国家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和世界最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研究型大学要加强学科建设,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在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我们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在百年复旦的星空中,闪耀着两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李郁芬和赵焕卿教授。2018年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颁发19周年之际,也是复旦大学“58中队”成立60周年的日子。
李郁芬教授正是“58中队(铀235分离技术研究中队)”第三大组的组长,在六十年代苏联专家撤走后带领组员们自力更生,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攻坚克难。除了在原子能核心技术上的重大贡献,李郁芬教授还参与研制我国第一台染料激光器、复原西汉透光镜工艺、研制国内第一台染料激光眼科治疗机等工作。赵焕卿教授在我国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工作了十一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经历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爆炸、第一次核弹高空爆炸和地下核试验等多次重大事件。
两位老教授均为我国的核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对国家部署创新中国战略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从支部同志和专业自身特点加深对学科的了解,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支部有幸访谈了两位老教授,聆听他们的教导。
二、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1.深入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打好坚实理论基础
在开展工作之前,党支部集中学习回顾了两弹一星精神的由来和历史背景。“两弹一星”工程是中国于20世纪50~60年代组织实施的,以研制导弹、原子弹和科学试验卫星为主要内容的重大国防工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超级大国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持续不断的武力威胁与核讹诈,为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64年,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通过学习和回顾,“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深深的扎根在党员同志们的心中。
2.调研人物背景,细化活动方案
确定探访对象之后,党支部成员以小组形式分别调研整理了两位老教授——李郁芬、赵焕卿参与两弹一星科研工作的经历过程,并在主题党日活动上互相分享,共同学习,积极讨论。通过背景的调研,支部确定了活动的细化方案和人员分配。
(二)中期执行
本次老教授访谈慰问系列活动以“两弹一星精神与科技创新”为主题,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部分:选派代表与老师教授面对面交流访谈、制作教授访谈专题视频及宣传手册、对老教授进行回访慰问、老教授先进事迹学习报告会。访谈系列活动极大程度地调动了支部同志们的积极性,并引导党员从思想、科研、生活等方面,多角度、辩证地自我评价,从而意识到自身差距、找到前进方向,实现个人和党支部的全面进步。
1.优秀代表与老教授面对面
两组成员分别前往老教授们目前生活的场所,对李郁芬和赵焕卿教授进行访谈。李先生年过九旬,白发苍苍,但依旧可以和访谈小组成员交流。赵先生身体硬朗,94岁的高龄,一条腿受过三次伤,还可以不用人搀扶自如行走,讲起话来中气十足,整个采访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先生只喝了一口水。整个讲述过程中,赵老师思路清晰流畅,说话清晰明了,对60年前的事情依旧记忆明朗。访谈小组成员们纷纷表示被老教授们的艰苦奋斗、科研报国的精神所感动和激励,并立志向他们学习。
2.制作访谈专题视频及宣传手册
结合各方面搜集到的材料,支部制作了教授访谈专题视频及宣传手册。在制作过程中,同志们也从各种角度全面地了解了老教授的故事和精神,加深了对科技报国的认识和体会。有了这些宣传材料,也方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
3.回访慰问活动
此外,支部同志还对老教授进行了回访慰问,在访谈过程中,注意到老教授日常使用的座椅比较硬,坐着不是很舒适,因此为老教授带去了靠枕,陪伴老人家聊聊天说说话,为国家的英雄们送去温暖和关怀。
4.老教授先进事迹学习报告会
为了增加支部同学的参与度,支部还开展了“老教授先进事迹学习报告会”活动,学生党员们纷纷发言,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同志们纷纷表示:很多工作在开始时,都会遇到困难与挫折,我们要坚定初心,努力进取,耐得住初始的寂寞,才能享受最后的喜悦,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不畏艰难,不怕失败。
(三)后期总结
党支部将李郁芬和赵焕卿两位教授的伟大事迹和采访内容进行了整理,形成宣传稿件在党支部公众号上进行发布和宣传,以点辐射到面,带动更多青年勇担历史使命,肩负起科技报国责任,文章被广泛转载,阅读量达千余。
三、具体成效
(一)形成事迹宣传手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通过前期的背景调研,中期访谈慰问和后期的资料整合,党支部合力形成了教授访谈专题视频及宣传手册。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支部同志深入学习了两弹一星精神,增强了科研报国的决心,并且通过材料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回顾历史,学习伟大精神,增强爱国精神,将个人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
(二)提高党员思想认识,激发科研报国理想
通过本次老教授访谈慰问的系列活动,支部党员在学习调研“两弹一星”背景的同时理解科技强国的重要性,在与老教授访谈、整理后期资料和支部内总结分享经验的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同志们学好专业知识、勇攀学术高峰,担当科研报告使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懂得了如何继续保持前辈们的那份赤诚的“报国心、科研梦”,懂得了如何将这满腔的报国热血转化为实际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未来,支部同志们要以国家的需求为导向,科技报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三)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深化科研报国决心
通过学习李郁芬和赵焕卿两位老教授科研报国事迹和访谈交流科研经历,支部同志们领悟到了不仅要有夯实的理论学科基础,也要加强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科研之路不是一帆风顺,风雨无阻的,面对困难坎坷,要有甘坐冷板凳的毅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和勇攀高峰的决心。当前国际形势严峻,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就读理工科结合,信息与光学融合的综合学科专业的党支部同志,肩负着攻克技术难关的责任,两位老教授的事例激励支部同志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验证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转化为应用产出,听党话跟党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科学与工程系研究生第一党支部
陪同李郁芬教授参观校史馆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科学与工程系研究生第一党支部
采访赵焕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