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研究生组织生活案例大赛优秀案例
一、项目背景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New Productive Force)概念,指的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之一,纳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强总理也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等。
新一代人工智能已然成为了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的关键力量,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是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对复旦来说,发展科学智能,既是迈向世界顶尖的需要,更是配合、支持、引领上海未来的AI创新生态的迫切需要。大数据学院致力于以世界一流的科技研发能力带动面向产业需求的高端大数据人才培养,建设数据科学人才培养高地,学院研究生不仅关注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也与经济管理、生命科学、医疗卫生、能源环境、社会统计和新闻传播等众多学科深度交叉,助力实现AI4S和AI4SS。
二、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党支部以“三会一课”形式,结合“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AI4S”等概念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一系列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基础上,走进行业前沿和民生一线,深化对”行业中的新质生产力“和“民生中的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形成由“学”到“做”的内生动力。
1.以三会一课深入强化理论学习。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史学习常态化发展,支部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习活动。通过支委先学领学、跨院系党小组共建研学等多种形式学习二十大知识,领悟二十大精神,与中国语言文学系、公共卫生学院开展共建,共学理论,在跨学科视角下,结合自身专业,更具体地认识人工智能赋能各学科科技创新,加深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认识。
2.走近“行业里的新质生产力”。支部以党建带团建的形式,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前沿企业参访,前往字节跳动、携程、腾讯、哔哩哔哩等企业,认识人工智能行业最前沿的发展、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的紧迫需求,加深新质生产力在产业环境中实现生产力跃迁的感性认识。
3.走近“民生中的新质生产力”。支部与公共卫生学院党支部共建,联合参访了上海市数字医保先行单位上海市普陀区医保中心,参访过程中,支部党员们了解到,为了解决办事群众的实际困难,普陀区医保中心率先在全市推出“医靠e行,普保民情”“数字医保体验区”,帮助老年居民直观地了解政策内容和办理流程,帮助弱势群体享受医保的各项惠民政策。支部也走访浙江杭州城市大脑、上海数据集团,认识到数据作为新质劳动对象,能够、也需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强大支持。
(二)中期执行
在理论学习、实践走访的过程中,支部成员对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以人工智能解决现实问题跃跃欲试,从“学”到“做”的势能一触即发。
4月,支部开展组织生活,在支部会议上,一位党员提出,在同学们为了在学期间宿舍搬迁困扰的同时,学校园区也在为宿舍整体翻修、毕业学生离校、新生宿舍安排带来的学生宿舍腾挪感到困扰,希望以更高效、最少限度的调整实现宿舍分配。会后,支委会和相关园区做了初步对接,了解园区实际需求后,确认可以通过支部党员专业所学提出解决方案。将党支部成员按照专业方向,分为数据处理、算法实现和结果可视化三组。
4月中旬至5月,支部党员前往园区开展调研,了解园区宿舍使用现状和园区的工作需要,讨论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统计建模方法整理分析历年宿舍分配、新生入住规律等,确定调整园区的具体方案。
5月底,方案正式向园区交付,这个动态调整的园区智能宿舍分配方案得到了园区老师们的肯定,并将在今年投付应用,实现园区内同院系学生更集中,便于院系开展氛围营造、安全保障和管理工作;实现同样学制的学生更集中,减少学生在读期间因为整楼修缮造成的搬迁。
通过此次实践,支部党员从身边做起,为群众办实事,以人工智能解决实际问题、以数为据参与校园治理,涵养了复旦人的独特气质,在实践中,加深了对二十大精神的认识领会,强化自身专业认同,在身体力行的鲜活体认中,进一步牢固积极投身科研创新,以自身专业所长,投身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建设、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想信念。
(三)后期总结
在6月的组织生活中,支部回顾梳理了本学期的共建联学、参访实践、专业服务过程,支部同志分享了个人心得。作为大数据学院专业的同学,应该不断挖掘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做出努力。
相关组织生活在大数据学院学生工作公众号“据说有数”形成阶段性新闻报道7则,其中,“民生里的思政课”被“普陀医保”微信公众号转载。引领支部党员、广大研究生向民生学、在一线寻找应用题,以人工智能+、以专业所长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向社会展示复旦人的“AI范儿”,实现知识溢出,服务上海。
三、具体成效
本次组织生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学习累积实践势能,以实干实践深化理想信念的、新工科研究生支部组织生活的一种范式,在“做实事”中“学理论”,在“善作为”中“担使命”。在暑期和秋季学期,支部党员主动开发、投入多项AI+解决现实困难、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项目。
(一)探索一种模式,在“做”中“学”激活新工科党员活力
研究生党员群体有三个典型特质,一是具有科技文化底蕴。二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肩负服务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研究生党建工作要精准定位,引导研究生党员的精神追求与文化氛围相统一,引导研究生党员的科研实践与使命担当相一致。
面对新工科研究生党员,支部的组织生活探索了从“做”中“学”的模式,以理论学习为先,带着理论学习的困惑和好奇走进行业前沿和社会治理一线,切实体认社情国情,感知社会民生、行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强化学生专业认同,组织研究生党员以自身专业开展社会服务、校园服务,在实践、服务中身体力行,加深对理论的鲜活认识,建立和理论知识的生动链接,将理论学习从抽象变为具象,将理想信念从入眼入口转化为入心入行。
(二)孵化三个产品,以AI解决现实问题服务校园治理
在组织生活开展过程中,孵化了“数智赋能园区宿舍分配方案”,减少园区研究生在学期间的搬迁次数,提高宿舍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进一步加强各院系研究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营造更加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环境。
在联建共建、实践参访过程中,兄弟院系和基层单位表现出的困惑、实际困难,让支部党员开始酝酿,结合自身专业着手开发“AI+精准医疗”“AI发展史”等微课程,其中“AI+精准医疗”课程已经在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等17个团支部范围内开展三次授课,为400余名学生讲解了人工智能与精准医疗的前沿发展。在未来,支部拟推出更多领域的课程内容,涵盖AI+X的各个方面,推动大数据学院博士生讲师团筹建,前往社区、中小学,在基层讲好复旦人的AI+思政课。
秋季学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支部党员主动、自发地,利用专业所学,与经济学院支部跨学科合作,开展“数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项目,用数据可视化呈现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把具体、鲜活的学习体会分享给同学,引领全会精神学习热潮。
大数据学院2023级专硕党支部参观浦东区医保中心
(支部书记:王耀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