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研究生组织生活案例大赛优秀案例
一、项目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时强调,“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而在百年党史中,华山医院作为一所拥有光荣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公立医院,始终与国家同发展、共命运,一直奋斗在人民健康防线的最前沿。
为激励青年党员,本支部拟以“党史铸医魂,青衫担时责:红色基因与青年担当的融合”为主题开展组织生活,旨在探索以红色文化激发党员内在动力的新路径,推动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引导支部党员为在党史、校史、院史、学科发展史的学习中,汲取精神力量,培育爱党爱国、兴校荣校情怀,找准新时代历史方位中的个人坐标和前进方向,脚踏实地投身科研,将新时代青年的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
本次组织生活不仅是对复旦上医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更是一次思想洗礼。党员们通过参与编排和演出,再现院士们的救死扶伤、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等方面的感人事迹,深刻理解医者使命与担当。支部通过视频号直播、微党课展播、情景剧演绎、和支部共建等形式扩大影响力,并组织专题讨论会和学习座谈会,邀请老党员和优秀医务工作者与青年党员交流,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次活动对接华山医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神经外科党支部、研究生会和华山医院智慧门诊等单位,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1.挖掘红色基因,传承精神火炬
支部通过前期参观复旦大学校史馆、复旦上医院史馆、“枫林医泽·丹心济世”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士精神展、沈自尹中西医结合展厅、华山医院院史馆,观看周良辅院士访谈纪录片,并查阅相关书籍史料,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华山医院发展史中的红色基因进行挖掘,并整理成材料。立足复旦上医,学习华山医院历史,选取院士故事,凝练院士精神。搜集院士的典型事迹,汇总讨论,编写剧本。
2. 探访红色记忆,薪火相传共进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领悟华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支部推出“导师下午茶”系列活动,对优秀党员前辈进行深入采访,包括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谢嵘教授、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风湿科邹和建教授,华山医院副院长赵重波教授、神经内科程忻教授,以及运动医学科主任华英汇教授。请他们结合党员身份和自身经历,讲述院史、系史和学科发展史,感受其中的国家变化、学校变迁、个人经历,并将这些采访材料为推文、报告册、微视频等成果,供全体党员学习和借鉴。
3. 丹心济世行医,共享健康福祉
支部在3月举办专题理论学习,聚焦《“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全国两会关于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把握时代需求,做好思想理论准备;同时以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为契机,鼓励支部党员发扬雷锋精神,从基层群众实际困难出发,为群众办实事,做好思想动员准备。支部前期与华山医院智慧门诊长者服务中心达成合作,将全员长期进行小讲课为老年患者提供服务,已开展9次科普讲座。同时充分发挥医科支部的学科优势,为社区居民和同学提供健康义诊、疾病咨询和卫生保健等医疗志愿服务,累计服务人次150余人。支部创作2套科普舞台情景剧“揭露高糖饮食真面目”和“腰椎病的科学康复宝典”,并多次在校内院内大型晚会演出,群众反响热烈。
通过这些前期准备工作,支部将挖掘和传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推动党员同志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奋进,共享健康福祉的理念,服务人民,贡献社会。
(二)中期执行
1.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研学党史真谛,砥砺担当之志
全体党员深入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支部党员通过诗朗诵的形式,深刻诠释何为青年人责任、何为青年人担当、何为一名合格的医者,引导支部成员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医者,应当将二十大精神、党史真谛以及医者担当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2.情景再现——青衫再现风华,责任担当同行
本支部同学以医学前辈经历为素材,以不同阶段的党史为背景,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支援唐山大地震的故事为原型,以《青衫再现风华 责任担当同行》为主题,用三幕情景剧生动演绎了华山医院党员们始终奋斗在人民健康防线的最前沿的故事。
三幕情景剧的选取背景分别为:
(1)第一幕:生命所系,分秒必争,不负使命:展现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医疗队面对紧急灾情,毫不犹豫地奔赴灾区,开展医疗救援的坚定决心和无私奉献。
(2)第二幕:灾难面前,齐心协力,重燃希望:聚焦医疗队在灾区艰苦环境下,依然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全力救治伤员的感人场景,彰显了医者仁心与党员担当。
(3)第三幕“德高医精,济世情怀,薪火相传”:以一位曾在灾区接受救治的孩子多年后重返华山医院,向当年的医生团队表达深切感激之情为线索,传递了医患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华山医院对医学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最后沈林艺同志带领大家回顾院史和神经外科科室发展史。1907年建院以来,华山医院秉承红十字初心,参与到淞沪抗战、抗美援朝战场救护、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尼泊尔地震等国内外重大灾情事件的救援中。1999年起,20多年来神经外科先后派出30多名优秀的骨干援疆、援藏、援滇,以医者大爱为当地患者带去希望,用高超医术助当地提高医疗水平,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支部同志通过情景剧的编排与演出,回顾了党史、校史、院史和科室发展史,以真实的人物经历深刻诠释了“医学精神”的时代内涵。同时,重温了入党誓词,深化了对党员担当和华山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3.讨论发言——畅谈学习体会,共话青年担当
支部的同志们通过对重要讲话精神的详细解读和医学前辈救援故事的多角度感悟后,结合自己经历和专业特点,自发地针对青年医生的担当精神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这次讨论不仅深化了支部成员对青年医生担当内涵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为医学事业不懈奋斗的豪情壮志。讨论中,支部成员们强调了青年党员在医学领域中的担当精神,倡导勇于承担、无私奉献的品格,并誓言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现出新时代青年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4.医媒结合迸火花——微党课展风采,院士精神共传承
为进一步学习院士的医学精神,展现优秀党员前辈的精神风貌,支部多名党员积极参与2024年复旦上医“溯上医足迹,展青年声音”微党课大赛。其中,崔熙涵同志带领大家创作以“院士精神”为主题的支部微党课“命门之探润泽苍生,济世良方载道青史——致敬中西医前辈沈自尹院士”,生动展现了中西医结合学家沈自尹院士“听党话跟党走,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一生历程。从早年转向中医,到对中西医结合的深刻探索,直至研发“急支糖浆”,沈自尹院士以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开拓者之一。这门“微党课”号召青年学习他“国之所需,心之所向”的精神,求真探索、一丝不苟,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通过这门微党课,学子们深入领悟到医学不仅是科学,更关乎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从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不断开拓创新,为祖国医疗事业添砖加瓦。支部微党课最终在比赛决赛中获得优胜奖。
5.服务健康科普行动——弘扬医学精神,共筑健康未来
支部与华山医院智慧门诊长者体验中心和奉贤区陶宅村村委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义诊、科普宣讲和长者助医等活动,形成稳定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科普模式。开设“健康集市”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健康服务:如心理健康咨询、营养指导等;将支部党员的学科优势转化为具体社区服务的契机,2024年4月-5月共举办科普讲座4场,奉贤区陶宅村义诊1次,覆盖逾1500人次;通过与上海电信合作,在智慧门诊开设“Hello老友亭”数字化便民服务,为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及弱势群体提供普惠、安全、便捷、可信的数字化便民服务。
(三)后期总结
1.借力全媒体平台,扩大支部影响力
利用“复旦华小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订阅号”“华山住培学员之家”公众号,支部已发布了10余篇宣传推送,2篇组织生活报道(被“复旦大学研究生党建平台”转载)。未来将整理前期参观学习成果、组织生活“微党课”和“情景剧”、读书角心得体会等内容,形成专栏推送。这些推送将展示党员们的成长和活动成效,激励更多青年党员和医学生参与红色基因传承和医学事业。通过与百度新闻、中国青年报、央广网等媒体平台合作,形成全方位宣传矩阵,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公众对红色基因与青年担当融合重要性的认知,传递正能量。
2.“情景剧”与“微党课”并行,激发支部活力
支部通过制作“情景剧”和“微党课”,将组织生活生动展现。情景剧的编排与演出,让党员们在参与中深刻领悟红色精神和医者担当,通过再现历史事件,增强对医者使命和责任的认同感。微党课则通过简洁生动的讲解,传递党史理论和医学精神,激发学习热情和奉献精神。这些创新形式提高了党员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情景剧和微党课使组织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激发了党员们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奋进的动力,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支部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这些媒体平台的报道,支部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公众对红色基因与青年担当融合的重要性的认知,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党员的风采和担当精神。
三、具体成效
(一)提高党员思想认识,坚定科研报国初心使命
支部党员以医学前辈经历为素材,以不同阶段的党史为背景,编排三幕情景剧,生动演绎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支援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展现党员们奋斗在人民健康防线最前沿的精神。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和重要讲话精神的详细解读,党员们积极讨论青年医生的担当精神,找准新时代历史方位中的个人坐标和前进方向。通过理论学习和创新演绎相结合,党员们更加深刻理解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日后临床岗位服务做好了准备。同时利用“复旦华小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订阅号”“华山住培学员之家”等媒体平台扩大活动影响力,目前已发布了10余篇宣传推送,2篇组织生活报道。
(二)践行入党“初心”,勇攀学术高峰
为充分挖掘研究生临床、科研、生活中存在的导学关系问题,本支部组织开展“导生面对面”系列活动,以搭建导学沟通交流桥梁为初心,帮助研究生以健康身心状态适应与开展科研生活。组织硕士3个年级,博士3个年级的6个支部党员同学学习周良辅院士、沈自尹元院士、邹和建书记、赵重波教授、华英汇教授、谢嵘教授、董强教授等多位医学前辈,开展师生共建共学活动十余场,线上线上线下下会场覆盖观众超过2000人次。
在2024年“溯上医足迹,展青年声音”微课程比赛,支部的微党课“命门之探润泽苍生,济世良方载道青史——致敬中西医前辈沈自尹院士”获得优胜奖,弘扬了上医文化、根植上医精神、讴歌伟大时代。
(三)在“办实事”中深化学习心得-科普义诊护健康
为传承红十字精神,充分发挥支部党员的专业特色,支部积极传播华山之声,取得显著成效。推出的两部科普情景剧-“揭露高糖饮食真面目”和“腰椎病的科学康复宝典”,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普大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2024华山医院青年科普能力大赛最佳舞台剧三等奖,并在校内院内大型晚会进行五场巡演,观众反响热烈,得到了新民晚报、中国青年报、新浪新闻、央广网、解放日报社(上观新闻)、公众号“第一教育”(《上海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复旦大学”、“复旦上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订阅号”“复旦医学生”、“复旦华小研”的报道。2024年4月-5月,支部举办线下科普4场,线上科普1场,义诊3场,受众包含全年龄层,惠及2000余人。赴奉贤区陶宅村和杨浦区国伟路300号爱久家园社区开展“学科优势铸基石,义诊科普温情行-服务上海城之要者,民之盼者”主题的科普义诊活动。
本支部将活动的10余篇通讯稿和宣传文案,推送至新民晚报,中国青年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订阅号,复旦华小研,复旦研究生党建平台等宣传媒体,总阅读量逾万人,扩大辐射影响面,打造医学支部的优质品牌。
附属华山医院2023级硕士生党支部全体党员宣誓
附属华山医院2023级硕士生党支部支部党员前往陶寨村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