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人民城市的文化艺术之美!“中华艺术宫里的思政课”再升级

发布者:杨佳钰发布时间:2025-04-23浏览次数:11

为引导研究生党支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研究生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激发党建活力和引领力,2024年下半年,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面向全校研究生党支部开展研究生党建创新资助计划,鼓励各研究生党支部合自身特色优势,融入学科专业特点,积极推动党建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


本篇展示的是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学硕党支部再次携手中华艺术宫开展“文化艺术思政课”,和社会公众一起探寻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文化艺术之美。

海上潮声依旧,历史、艺术、文化交织在一起,是怎样的动人心魄?

历史的画卷,海纳百川,一路繁花。1117日,“中华艺术宫里的‘文化艺术思政课’ ”再启新程!本次课程以中文系2023级学硕党支部为载体,面向社会公众共享人民城市文化之美,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务学院、化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等硕博研究生党支部党员也参与其中,“画说”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文化艺术之美。


一“动”,一“静”

融汇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第一幅 |油画《晨曦——上海解放》

某天清晨,当我们推开窗,从楼上向下眺望……”先导课程讲师高阳正在向上海民众和复旦研究生党员讲解油画《晨曦——上海解放》。从一幅小小画作去讲一段宏大历史,这是课程设计之初以小见大洞悉时代文艺的巧思。“艺术家并没有选择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设想了解放军官兵在入驻上海城市之后,夜宿街头巷尾,迎来新生城市第一个清晨的宁静景象。”这幅馆藏画作简单场景中,静悄悄地藏着上海新生之时的安宁与和谐,在这份宁静之中涌动着生生不息的上海红色文脉。

·ART WALK行走的思政课解码数字版《清明上河图》

《美术作品中的上海》馆陈藏品 雕塑《红色电波》


202311月播下启蒙之种,在2024年寒假实地探访并精研课程,再到“学雷锋月”的校园文化艺术科普和第一次正式开讲,漫步数字人文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在义勇军进行曲和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中触摸上海红色基因......一年时光,历历在目,在第二年的11月,他们的“场馆里的思政课”再度踏上全新的征程。


·先导课解读艺术品中的上海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一次,“思古”与“创新”是他们的关键词。全新的《动静有常:在艺术品中起舞歌唱的上海》这门静态先导课堂,与《红色星火不熄,从美术作品看上海党史》这门动态ART WALK,犹如燎原星火,引领他们在视听艺术的交融中回溯党史。而《古今交融的超时空对话——漫步<清明上河图>》与《科技赋能人文,让千年名画“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更加直观立体。画、歌、舞交织,文学与诗词相映成趣,科技与人文相辅相成,在一“静”一“动”中共同绘制出“可感、可触、可思”的精彩篇章。


可触摸,有温度

在互动中印刻人文美育的申城记忆

第二幅 |会动的《清明上河图》

长河奔涌不息,在上海这片文化沃土之上,孕育了无数流金岁月里动人心弦的故事。

中文系团队带来的先导课程和讲解,让我们不仅对历史背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刻思考其中的专业逻辑、技术逻辑与受众逻辑。”一名参与课程的博士研究生党员告诉他们,与2014年还是他高中生时参观《清明上河图》展区不同,全新的声光电技术与“沉浸式”场馆讲解让他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十年之后再度走进中华艺术宫,这次与上海文化的再度“对谈”,让他看到了原来文学艺术的“阳春白雪”就融在了上海居民逛展看展的点点滴滴中。人文美育,就在生活中,就在这座人民城市中。深研美术作品,以此为基础文献,去精心打造沉浸式文化思政课。这是对人文美育初心的执着坚守,也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不懈探索。

数字科技场馆应用“焕活”千年名画中的北宋风华

而今,他们以文创之名,将这份底蕴与现代创意设计相融合,诞生了一系列文创作品。除了此前“包学包会”小书袋、“青年之声”文件夹和明信片,此次课程配套有集章答题卡和印章。用互动性、成就感、收获感为思政课注入新活力,并形成有效的课程反馈机制。

听课答题互动集章赢取课程配套文创

第一题的答案是北宋汴京!”来自兰生复旦小学的6位小朋友们纷纷交出了他们的“答卷”,盖章打卡。互动答题卡的正面是《清明上河图》与《风云儿女》等画作,背面则是三道与课程相关的题目,印章则以汴京盛世繁华景和红色电波为灵感,项目的文化内涵集中在了小小的卡片与印章之上,它们转化为可触摸、有温度、值得印刻的艺术品,让民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文化的温度。


走出去,引进来

共同打造上海城市美育共同体

第三幅 |中国画《海上先贤》

复旦与上海共享着527日这个重要的日子,而二者的历史也早已在中华艺术宫特展《美术作品中的上海》里相遇,从而交相辉映。中国画《海上先贤》陈列在49米层的“心脏”位置,跃动着众多仁人志士的初心。过去,他们纷纷为上海贡献力量;如今,我们仰望画面,纪念缅怀。端坐在画面中心的一位老者,正是复旦大学的老校长马相伯先生。

·ART WALK行走的思政课

讲述中国画《海上先贤》里的复旦校史

·ART WALK行走的思政课

油画《曙光——中国共产党成立》里的党史教育

细细看来,慢慢诉说,一幅又一幅的画作承载着满满的复旦记忆。中国画《〈共产党宣言〉中文本翻译出版》、中国画《上海:红色起源地》、中国画《张园剪辫》镌刻下党史中的校史。中国画《文心上海》描绘的复旦旧书店,见证了复旦历届学子们对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书海与不同年龄求知的人们交织在一起,书聚散纵横的摆放具有很强的视觉形式感,凸显地域文化标签,文心海上莫过如此。

研究生党员倾听美术作品中人民城市的建设发展历程

油画《沸腾的造船工地》与伟大时代中的“大国重器”

课程后半程欣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人民城市——上海现实题材美术作品展》,中华艺术宫和复旦中文的两支讲师团队共同为赋能上海文化建设。这也为他们进一步合作策展办展进校园打下了基础。秉持中华艺术宫“社会大美育”的理念,融铸百年复旦红色教育资源。走出去,他们走进中华艺术宫,将学术科研融入实践育人,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观展。引进来,他们携手场馆共同挖掘复旦与上海文化的“同频声段”,期盼更多卓越而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复旦校园内落地生根。

他们的故事,从一幅幅画说起。中华艺术宫里的“文化艺术思政课”还有很多话想要与课程的听众们说,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同大家一起共“画”未来。

据悉,本次面向全校研究生党支部开展的秋季党建创新资助计划共收到87个研究生党支部申报,最终确定立项16个项目,此次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学硕党支部精心打造的“文化艺术思政课”即为其中亮点项目之一。结合不同支部特点及专业特色,本次创新资助计划共设置4个主题方向开放申报,鼓励各研究生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与实干家、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以“AI+”赋能高质量科技创新发展,精心设计、统筹谋划,以实际行动促进研究生党建提质增效,开创党建引领研究生成长成才新局面。


供稿 |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学硕党支部

编辑丨朱添忆  梁 誉

审核丨黄子寒  顾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