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引导研究生党支部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激发研究生党建活力,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品质,2024年上半年,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面向全校研究生党支部开展研究生党建创新资助计划,鼓励各研究生党支部结合自身特色优势,融入学科专业特点,积极推动党建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
本篇展示的是中山医院硕士生第三党支部围绕医学专业特色开展的“服务中的思政课”医学科普主题实践活动。
中山医院硕士生第三党支部成立于2023年8月,由30名党员组成,专业涵盖内科、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个临床学科。支部秉承“用专业特色彰显社会价值,促党员思政教育和素质发展”的理念,积极推动医学科普工作,将党建与医学专业实践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学科普体系。
支部的组织建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实践的基础。硕士生第三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学党史、讲党课、红色教育基地参访等多种方式,提升党员的理论素养与党性意识。这种深入的思想教育使党员不仅具备理论上的清晰认知,还增强了党员们在服务群众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实践中的思政教育:从行动到信仰的建立
每一次服务实践都是党员思政教育的延伸。在医学科普活动中,党员们从一开始的被动执行任务,逐渐改变为主动观察和反思,深化对医学科普服务的认识。支部通过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多种形式,结合科普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党员们从不同角度提出科普活动的改进建议。在实践中,党员们不仅是科普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社会责任的践行者。大家的思政教育从教室延伸到社会,通过服务实践的参与逐步提升思想认识,将服务社会和人群的意识转化为党员的个人信仰。
支部还通过“党群1+n”联系机制,通过党群协作,将医学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使每一项科普活动都有群众的参与,且紧密契合现实需求。这种机制不仅强化了党员的服务意识,也推动了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确保每一项活动都能发挥最大社会效益,促进党员在服务中进行反思总结,同时实现获得感和自我提升。
明确服务方向:从需求找到科普使命与价值
支部党员在早期实践服务中,通过义诊、专题讲座、街头访谈等多种形式调研发现不同群体对医学科普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中老年群体普遍关注慢性病的防治和健康管理,而青年群体则更关注体检和猝死风险等问题。面对这些需求差异,支部组织党员们设计出针对不同人群的精准科普内容。针对中老年群体,主要重点围绕慢性病防治进行专题讲座,宣传健康生活方式;而对于年轻人,党员们则着重介绍健康体检和猝死预防与急救等知识。
目前,硕士生第三党支部已经成功制作并发布了27个科普主题作品,包括科普情景剧、漫画、电子手册及科普短视频等,累计开展线下科普实践8次。其中,心肺复苏和AED使用的科普短视频通过中山医院研究生科普讲师团公众号等平台推送,覆盖了数千名学生和社区居民。支部还制作了结合科普内容的创意产品,如附带科普手册二维码的文创产品,进一步增强了科普作品的传播效果。
在服务中深化信仰:医疗科普的责任担当
智慧医疗作为现代医疗的前沿领域,支部党员通过参观上海电信大厦等智慧医疗平台,学习了更多智能医疗设备和平台的应用,并将其转化为适合普通大众的科普内容。在智慧医疗与科普相结合的过程中,党员们逐步从科普实践中深化了对快速发展的医学领域的认识以及对自身使命的理解,认识到新时代医学生党员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医疗科技与社会服务的桥梁。服务实践中的反思和总结促使党员们不断改进科普内容,使之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党员们在服务中不仅增强了对医学科普的理解,更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这不仅是对个人专业能力的展现,更是对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每一场科普活动中和参与群众的热切交流和受到的鼓励肯定都更加坚定党员们继续开展科普的信念,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医学生党员的责任与使命感。
以思政促服务:思想指导实践的闭环
结合智慧医疗科普主题和青年人关注的猝死相关风险,支部选择了体外自动除颤仪(AED)和心肺复苏(CPR)的科普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在AED和CPR科普活动中,党员们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发现,虽然公众对AED设备有一定的认知,但实际操作能力普遍较低,急救知识的普及仍然是一个难点。面对这一情况,支部制定了系统化的AED和CPR科普计划,并通过多次实地教学、短视频宣传、情景剧等多样化形式开展科普工作。
多次的科普实践不仅有效提高了受众对急救设备和技能的认识,也帮助党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普服务中的不足和提升空间。科普趣味性,专业性和受众的反馈是大家评估每一次科普的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刚开始时大家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基于此,支部专门组织了全体党员的科普技巧学习以及AED使用和CPR培训,促进党员们在实践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将服务中的经验积累转化为后续工作的改进动力,推动科普工作更高效、更有深度。这种“实践—反思—改进”的闭环,不仅增强了科普工作的效果,也使党员们在思想上实现了新的飞跃。
服务拓展:从校园到社会,从城市到基层
支部在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科普的质量,扩大科普服务的范围。党员们不仅在校园内推广CPR与AED使用的急救知识,还将科普延伸至社区、企业和中小学等更广泛的群体。党员们通过多种形式,向不同年龄层次和社会背景的受众科普了急救知识和技能。对于制作好的内容,支部在中山医院研究生科普讲师团公众号定期进行科普,在社区公众号创立三甲医院话健康科普专栏,收到广泛好评。其中以一篇科普文章还被学习强国点评为科普好推文。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的健康意识,也增强了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支部有关AED使用培训的提议报名并入选为50个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金点子计划之一。同时,支部还通过调研复旦大学校园AED的配置情况,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并将相关建议反馈给学校管理部门。该项调研成果得到了学校老师的积极认可,相关议案也准备在研究生代表大会上提出,以期推动学校急救设备的科学布局与培训。这些工作不仅提升了校园的急救响应能力,也进一步拓展了党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中山医院硕士生第三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将医学科普作为服务社会、推动医学创新的重要实践形式。在每一次科普服务中,党员们都在实践中接受“思政课”的洗礼。面对群众需求,党员从最初的行动执行者,逐渐成为有思想的践行者。党员们认识到,医学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次为人民服务的体现。通过将医疗专业知识的传播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大家深刻理解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并通过实际行动将这种信念内化为坚定的信仰。服务中的实践反思促使党员们进一步增强了党性修养,逐渐实现从行动到信仰的升华。
未来,支部将继续秉承“用专业特色彰显社会价值”的理念,不断创新科普形式,深入社会各个层面,推动科普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多力量。支部将通过更广泛的服务实践,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在服务中的落地,提升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真正做到让思想引领实践,让信仰支撑服务。
据悉,本次面向全校研究生党支部开展的春季党建创新资助计划共收到71个研究生党支部申报,最终确定立项18个项目,中山医院硕士生第三党支部的“服务中的思政课”医学科普主题实践项目即为其中亮点项目之一。结合不同支部特点及专业特色,本次创新资助计划共设置4个主题方向开放申报,鼓励各研究生党支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以优秀文化资源铸魂育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坚持服务上海“城之要者”“民之盼者”,精心设计、统筹谋划,以实际行动促进研究生党建提质增效,开创党建引领研究生成长成才新局面。
供稿 |中山医院硕士生第三党支部
编辑 |沈佳璐 梁 誉
审核 |杨佳钰 顾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