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是如何炼成的|李文纯:我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

发布者:谢袁欣发布时间:2023-01-06浏览次数:206

    李文纯,2021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师从郑咏滟教授获评2021-2022学年硕士生国家奖学金;曾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交换,参加美国乔治城大学暑期国际课程并顺利结业,参加德国汉堡大学暑期线上国际课程并顺利结业,现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交换;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中心秘书处实习生。


探索学术:专注磨炼心智

    李文纯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与实践中,她对语言学和教育学的交叉领域产生浓厚兴趣,曾参与维吾尔语学生三语习得相关研究。大三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交换期间,李文纯在“语言与社会”这门课中接触到语言学与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众学科相结合的知识,产生对应用语言学的兴趣。2021年,李文纯在复旦外文学院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开启自己的硕士生涯。

  

    硕士刚入学不久,李文纯就和导师郑咏滟教授沟通,向她表达了对语言政策规划这一研究方向的兴趣和意愿。郑老师向她推荐了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洁副教授所撰写的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for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一书,让她在寒假认真阅读并撰写书评,加深对语言政策规划领域的理解,为学术写作练笔。这本书以北京这座奥运之城为例,分析中国奥运会这一世界性多语言事件语言规划多语主义的语言意识形态和个体实际多语实践问题。研一寒假,李文纯投身书评写作,一连十天埋首文献之中进行高强度研究,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在看书和写作,度过了一段废寝忘食,全身心专注学术的时光。

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李文纯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阅读、写作、修改,精益求精打磨这篇文章,使文献选择更加有质量,文章结构更加清晰,主题更加明确。4月底终于收到这篇文章被《国际多语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收录的喜讯。对初入学术领域的研究生来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书评可谓十分不易。

  

    在学术探索的过程中,李文纯体会到学术研究很需要耐住寂寞、沉心静气。在不断积累、练习、修改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耐心,延迟满足,才能获得翻山越岭后的成就感。同时,她也深深意识到学术团队的重要性,主动、有意识地去结识和了解在自己这个研究方向里的专家和同学,并积极和导师保持频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我很感激我的导师郑咏滟老师,她对我要求很严格,非常有耐心,总是鼓励和鞭策我要主动去挖掘自己的研究兴趣,不断学习和探索。”

   

    入学复旦一年多,李文纯将好奇的触角伸展向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中。她大量阅读和语言政策规划、多语教育发展相关的文献,抓住机会参加各种相关讲座,并定期参与复旦外文学院“多语研究创新团队”的edu ling会议。目前,她与导师合作研究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语言政策的文章也正在等待CSSCI期刊《外语教学》录稿通知。

  

出国交流:拓展国际视野

    从本科到硕士,喜欢学习和体验新事物、感受新环境的李文纯努力争取出国交流的宝贵机会。本科期间她参与美国乔治城大学暑期国际课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校级公派交流项目;研一暑期她参与德国汉堡大学暑期项目,现在她正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教育学院交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国交流期间她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越来越深刻感受到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擅长多元文化理解与沟通的重要性。

  

    优秀学者云集、自然风光优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教育学院成为李文纯研二交流的目的地。这里独特教学风格和氛围带给她全新的体验,不断拓展她的认知。身边同学的淡定从容让她印象深刻,“这边的同学们不会像国内大部分同龄人这样太在意所谓的‘社会时钟’”,许多同学都是三四十岁,甚至五十岁出头,来自各个行业/领域,他们在工作数年后了解了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对什么热爱,才回归校园继续深造,不紧不慢地根据自己真正的兴趣和规划,一步一步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走。

李文纯在UBC

    学院的教学氛围也十分自由开放,教授们很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创造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教授们经常在课堂内容和形式上征求大家的意见,并打破传统观念中教学的单向模式,在互动中“教学相长”。比如教授会讲授一章作为示例,其余每节课的时间都留给学生,大家自行分组,围绕一个特定主题搜集整理资料,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

  

    这种强调课堂参与互动的模式实际上对自律自主学习要求很高,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交换期间,李文纯参与了“城市教育研讨会”这门课,同学们需要以两周一本书的速度阅读文献并撰写读书心得,并以研讨会的形式与老师同学进行深度的交流探讨,最后还需要撰写课程论文。只有每一次都咬牙认真阅读思考,才能参与课堂讨论,感受到思想碰撞的乐趣。真正学有所得的欣喜让李文纯觉得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本科交流中的李文纯

  

职业探索:体验国际组织工作

    从高中到本科,再到大学,李文纯将对国际组织的热爱编织进自己的学习生活中。高中时,李文纯参与校模拟联合国协会,在活动中学习用国际眼光思考问题,逐渐对国际组织的工作产生兴趣。本科在哥伦比亚大学交换期间,李文纯在纽约市詹姆斯·鲍德温公立中学开展了田野调查,聚焦多语学习者的身份和文化认同,完成了当母语和课堂用语不一致时,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和发展?研究,她对教育中的语言政策的兴趣越加浓烈22年初李文纯担任联合国线上志愿者,作为非洲公益组织CSWOI的一名教师给南非的小孩上英语课。“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机会平等、数字化时代多语教育资源普及和传播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出身、兼具教育学和语言学学科知识与专业素养的学生,李文纯把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与任职视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基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议程,李文纯希望在语言教育政策规划、多语教育发展与信息传播等相关领域发挥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在多元文化的工作环境中与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为世界变得更好贡献一份力量。

  

    今年7月初至今,李文纯在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进行线上实习。在筹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重点活动:《全球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国际分享交流会暨第二届世界遗产创意创新者大会的过程中,李文纯负责材料准备、嘉宾联络、到推文宣传等多项工作。国内外遗产教育案例的创意形式让她眼前一亮,也让她更深入地认识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使命正在于为世界遗产保护搭建一个相互了解交流的平台,激发更多合作的可能性,共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会玩会学:增添生活色彩

  

    除了学术、交流、实习,李文纯还广泛参与各种实践,如她担任了复旦大学“望道青马”青年讲师团预备讲师、复旦大学发展规划处助管、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优秀助教、复旦大学研究生团工委社团部干事、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思与行,创与行”上海红色景点参访社会实践活动成员。

旅途中的李文纯

    探索追求精彩丰富的生活,也要抗下相应的压力和挑战。对于李文纯而言,兴趣和好奇心是动力源头,而长期主义则是令她在困难中坚持的支柱——不困于眼前的挣扎,而长远考虑这些历练对自己未来人生发展和职业道路的帮助。“一路认识各种人,挑战各种困难,累并快乐着。

  

    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李文纯习惯用电脑自带的“提醒事项”和“日历”做每天、每周的计划,做好任务管理。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合理安排生活。 “按时高效地完成了所有既定任务,一定要给自己一个reward,一定要去放松和奖励自己,比如我会和朋友一起去吃好吃的,看电影,逛街购物等等。”

  

    广泛的兴趣爱好也为忙碌的学习生活增加欢乐,从小学习民族舞和钢琴,李文纯对音乐、舞蹈相关的所有东西都很喜欢,旅游、摄影、看美剧也是她的心头所好。正如顾城的这句诗“我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李文纯有爱玩爱闹、广交朋友的一面,也有喜欢安静、享受个人空间的一面。

  

    展望未来,李文纯希望“用可观的收入维持生活,用足够的时间享受生活”。毕业后进入国际组织或者相关的NGO工作是她目前追求的方向,“希望在教育、语言、青少年发展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有机会的话去更多不同的国家学习、工作和生活。”

撰稿:齐臻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