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是如何炼成的|张亚茹:知行合一,“医”路耕耘

发布者:谢袁欣发布时间:2023-01-06浏览次数:309

    张亚茹,中国共产党党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病学专业科研型博士,师从郁金泰教授,获评2021-2022学年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在漫漫学医路上“知行合一,砥砺前行”。响应国家慢病防控需求,在痴呆与认知障碍类疾病的临床与科研领域刻苦钻研,锐意进取。

一、知从医初心,行求学之路

    从医十年,张亚茹对医学这一专业的认知逐渐加深。填报大学志愿时,临床医学正好能满足她“既贴近日常生活、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规划,怀着治病救人的初心,张亚茹开始了学医之路。

  

    本科初入医学,厚重的医学课本和庞大的知识体系让她感到满满压力。她与神经病学可谓是“不打不相识”。当时她觉得神经病学是最难的一门课程,刚开始完全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天书般费解的脑区、核团和神经通路一度让她非常沮丧。最初她迫于成绩压力咬牙攻坚,却在啃神经解剖这一块硬骨头的过程中逐渐被它超强的逻辑性深深吸引。丰富多彩的大脑分区断面图和神经传导束逐渐在她脑中形成立体的知识框架,张亚茹学习的信心越来越强,课堂反应也越来越快。“这种充满挑战性又极具理论性的学科,实在是太有魅力了,所以我硕士期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神经病学专业。”

  

    2017年,张亚茹考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就读硕士,师从神经内科认知亚专科带头人孙莉教授。步入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工作后,与病患的真实沟通让她更深刻地领悟到这一职业的魅力。张亚茹曾在神经重症监护室主管一位因脑梗和心衰入院的老人,她每天盯着液体出入量和生命指征,在与家属沟通时只是一味地强调病情的危重性。而有一天她无意听见老人的儿子在病床边对母亲的耳语和呼唤,她突然领悟到医生要做的不仅是认真治病,还需要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此后张亚茹一直将“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铭记在心,不管多忙,她都会和家属详细交代患者的病情,用最通俗的语言帮助他理解治疗方案和预后,耐心听他讲述他和母亲的故事,缓解他们对未知的恐惧和绝望。两年后,这位家属认出轮转到其他科室工作的张亚茹,连连感谢她当时耐心的叮嘱、倾听和陪伴。“那一刻,我眼眶红了,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医生的重要性,自己肩上的担子虽然重,但是意义非凡。学医真的让我慢慢开始实现自己的价值,让我有勇气一直坚持下去。

  

    硕士期间,张亚茹全力投入专业课程学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基础研究课题三方面学习工作中。披星戴月的忙碌生活让张亚茹在专业领域飞速成长,三年间她获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掌握了神经内科及大内科专业技能,顺利完成硕士课题,被评为校优秀研究生和优秀毕业生。回想起来,张亚茹总会感叹,“那三年确实累,却收获很大,从一个只懂课本知识的医学生变成了一个会处理常见病的医师,这对我来说是个质的飞跃。导师教会我的不只是专业技能,她言传身教的高尚医德更是我一生的榜样”。

  

  

二、知痴呆现状,行科研之路

  

    2020年,张亚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师从郁金泰教授攻读神经病学专业科研型博士学位,开启科研之路上的新旅程。

  

    痴呆相关疾病社会影响广,研究挑战大,张亚茹决心在这一领域攻坚克难。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超过1500万痴呆患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1000万,是我国第五大致死原因,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然而,由于痴呆的异质性大,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早期防控至今仍是一个难题。张亚茹在导师郁金泰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痴呆与认知障碍类疾病的临床防诊治研究。

  

导师郁金泰及团队成员

    博士期间,张亚茹围绕痴呆的风险因素及预防、生物标志物及诊断以及发病机制和治疗新靶点展开研究。如她所在团队与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青年研究员团队合作开展的痴呆预测模型研究,利用跨学科智慧,为痴呆早期风险判别提供新的理论基础。这一研究成果于2022年11月发表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上。(Development of a novel dementia risk prediction model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 large, longitudinal, population-based machine-learning study

  

    张亚茹发挥神经病学方面专业知识,主要负责提出与临床实际切实相关的科学问题,参与课题设计,进行健康对照和患病人群的筛选,把握各个指标的临床价值,对结果进行评判和解释。尤佳博士后发挥较强的计算和分析能力,借助机器学习等算法完成模型构建和验证。

  

    这一研究开发出的UKB-DRP痴呆预测模型较传统模型具有明显优势,其纳入的十个预测因子可以从问卷调查、简单查体和常规血液检查中快速获取。相比其他基于昂贵全基因组测序、有创腰椎穿刺或PET影像等复杂预测因子建立的模型,UKB-DRP痴呆预测模型可广泛应用于各级医疗单位早期筛查。为便于大家一键式操作,研究组还研发了UKB-DRP痴呆预测模型的网页版应用(https://jiayou0907.shinyapps.io/UKB-DRP-Tool/),使用者可以在页面左侧输入待测个体的相关信息,就可以获取其五年、十年及更长时间的痴呆发病风险。

UKB-DRP痴呆应用网页版界面图

  

    张亚茹的科研之路也并非一路平坦,然而不惧挑战、脚踏实地的态度让她一次次翻越困难,不断成长。博士刚入学时她也曾陷入自我怀疑,感到自己在科研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上基础薄弱,研究无从下手。与之前处理的小体量数据不同,博士期间接触到数十万人群的多维度数据,涉及人口学、遗传、影像等大数据,必须借助代码来完成,而且数据的清理较为繁琐,基本的统计方法如方差分析和t检验等也不能满足分析的需要。那时,张亚茹经常敲代码、翻统计学的书到深夜。为弥补这一缺陷,张亚茹向导师和团队成员求教,开始自己的小白进阶之路,逐渐能熟练进行R代码编写、数据分析、图表呈现及文章撰写,研究质量也越来越高。“我希望自己做每件事情都尽一百分的努力,不要留任何一分的遗憾。遇到再难的事情,我从未想过自己不行,我可以求助,但我不能放弃。”

  

    凭着这样迎难而上的精神,张亚茹做出了许多扎扎实实的科研成果。张亚茹以第一/共一作者身份在Nature系列杂志Molecular Psychiatry、Lancet系列杂志eClinicalMedicine以及Biological Psychiatry等本领域高影响力SCI期刊上共发表论文6篇,累计影响因子70余分。其中,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成果,揭示了外周免疫与痴呆发病的关系,打破了传统的只有中枢免疫参与痴呆发病的观点,被Nature Reviews Neurology杂志选为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s)报道,指出本研究找到了外周免疫与痴呆之间的关联,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这些关联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同时该项成果也受邀在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AAIC)、中华医学会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上进行展示。

  

    不过在张亚茹眼中,虽然论文被接收的时候很开心,但让她最有成就感的还是在研究的挑战中不断提升的过程,Troubleshooting(排错)是她科研中的高光时刻。如蛋白质免疫印迹从细胞培养、加药、收样,到提蛋白、跑胶、转膜、显像,步骤很多,需要每一步排查原因,不断调整实验,最后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整个过程像打地鼠一样,在不断的斗争中升级,成就感满满。

  

三、知国家需求,行服务之路

  

    投身医学领域,张亚茹不仅在科研的前沿领域开疆拓土,还在科普实践中帮助大众提升对痴呆疾病的认知。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年社区老年人痴呆知晓率和筛查率均应达到80%,痴呆防控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而当下我国公众对痴呆认识不足,往往错过最佳的预防和治疗窗口。对此,张亚茹基于团队及个人的前期成果,积极投身于痴呆科普工作,希望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服务人民群众的实践中。

  

    为了能帮助公众科学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张亚茹在学习强国、文汇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公众号等平台撰文,向公众科普解读该预防方案。她还参与制作了CCTV-1《生活提示》栏目组关于改善睡眠、补充维生素C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系列节目,并为 “忘不了餐厅”节目组撰写科普墙文稿等。

老年痴呆预防科普

  

    张亚茹始终记得导师郁金泰的指导——科普工作者就像科学研究前沿与老百姓之间的桥梁,科普,既要有科学性,又要通俗易懂。每年9月21日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张亚茹和团队成员便会在丁香园等公众号发布浅显易懂的科普图文,帮助公众提升对痴呆的认知和重视程度。通过“一图读懂阿尔茨海默病”栏目,定期更新阿尔茨海默病的基础及前沿知识。这一栏目受到广泛关注,单期阅读量超过2.3万。

  

    既能沉下心专注研究也能迈开腿奔走服务。作为一名党员医学生,临床及科研工作之余,张亚茹也积极投身到各类志愿服务中,努力回馈社会。她定期参加华山医院导诊活动,协助前来就诊的人群有序就医;参与社区孤寡老人及先天性智力障碍儿童的慰问与帮扶活动;赴陶宅村开展义诊及痴呆科普工作。2022年初上海新冠疫情封闭期间,她主动参与所在社区的核酸检测服务、抗疫物资及快递发放、帮助社区居民外出配药并上门分发等工作,与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一起,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陶宅村义诊

  

疫情期间为社区居民外出配药

  

繁重的学业和工作之外,张亚茹也有许多兴趣爱好。她喜欢户外运动,每周都会规律地健身,喜欢在滨江骑行;她也是个做饭、手工、养花小能手。张亚茹希望用自己热爱生活的态度让生活充满阳光,也给身边地亲友带来阳光。

  

展望未来,张亚茹希望自己能永远坚守自己的学医初心,做一个好医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一颗强大的内心去支撑。“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撰稿:齐臻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