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是如何炼成的|姜宜萱:奋楫争先,做有担当的公卫人

发布者:谢袁欣发布时间:2023-01-06浏览次数:251

姜宜萱,中共党员,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获评2021-2022学年国家奖学金,师从阚海东教授。她在空气污染研究领域发表的多篇论文能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条例提供科学依据,曾获本科生、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

姜宜萱个人照

从闻道到专攻,兴趣指引方向

姜宜萱于2013年考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从本科到硕士,再到硕转博,这已是她在复旦的第十年。姜宜萱家里有个亲戚是医生,虽然平时工作忙碌,但可以利用自己的所学给家人和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因此总是显得十分幸福满足,而这种幸福也感染了幼时的姜宜萱。再加上高中时她很喜欢生物,对细胞、微生物的研究很感兴趣,这也促使她决定成为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最终,她被复旦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录取。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太了解何为预防医学。”姜宜萱说,“在经过系统学习之后,我才知道,预防医学也是医学类很重要的领域之一。对于非医学专业的人来说,可能传统印象中的医学仅限于临床医学,是面对已生病的个体,去治疗、减轻病人的痛苦。而预防医学面对的是人群,其范围更广泛,在更宏观的角度探索疾病的防控策略,从源头上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正如《黄帝内经》里说的‘上医治未病’。”这也成为了她后来选择在环境健康领域继续走下去的重要原因。

大二时,姜宜萱听了一位师姐的报告会,其报告内容是关于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姜宜萱对这个领域极具兴趣,遂联系了学科领头人阚海东教授,表示想进入他的课题组开展一些相关研究工作。姜宜萱说:“阚老师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很快就回复了我的邮件,他非常鼓励和欢迎本科生进实验室学习。”随后,在阚老师的指导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大三时,姜宜萱以“空气净化器降低雾霾相关的健康危害”为题申请了“望道项目”。通过在健康大学生中开展一项随机双盲的干预试验,姜宜萱发现,在雾霾天使用空气净化器时,志愿者各项心肺功能明显优于未使用时。这一发现能够为公众选择空气污染的个体化防护措施提供建议,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意义。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姜宜萱荣获复旦大学“望道学者”的称号,也有幸获评2016-2017学年本科生学术科技创新单项奖学金。

姜宜萱说,这是她第一次体验科研的过程,也正是这个项目带她敲开了科学之门,让她感受到环境流行病学的巨大魅力。后来,随着学习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姜宜萱越发喜欢这个领域,2018年,本科毕业后的她顺利保研至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并在2020年转博。

姜宜萱在检查组织切片染色结果  

从本科到硕士,独立促进蜕变

硕士刚入学时,姜宜萱有点不太适应,她对科研的认识还停留在本科阶段参与的科创项目。她以为还是像之前一样,努力学习课本上的知识,遇见科研上的问题可以找师兄师姐解决,但研究生的培养不是这样的,姜宜萱说:“本科时只要将书多翻几遍,将知识点烂熟于心就能考出好成绩,但做科研不是,科研没有标准答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外,更重要的是要自己学会去发现科学问题并解决。

姜宜萱最初的课题是研究空气污染不良出生结局的关系,她想探索孕妇在孕期暴露于大气细颗粒物的水平与早产发生之间的潜在联系。这是她第一次基于全国性的数据库进行分析,需要通过构建合适的统计模型做出暴露反应关系。一开始,她几经尝试还是不得要领。因为课题组师兄师姐们的研究方向不太一致,没有人做过类似的孕期队列研究,所以她只能自行摸索和解决。这时,她的导师阚海东教授告诉她:“我们大多数的研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仔细查找和检索,文献会给你答案。”在阚老师的建议下,姜宜萱查到了一篇类似的文献,但文中没有详细描述几个关键的参数,在跟导师交流后,阚老师立即发邮件联系了文章作者。那位老师也很热心,收到邮件后不久便发来一些关于模型的说明文件。这些文档主要是从统计原理上介绍模型,而且是全英文,因此,并没有数理统计背景的姜宜萱,还是感到了难度。但是,她依然坚持认真研读,遇到不懂的概念和原理,就查阅其他文献或统计教材现学现用,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就和导师探讨或者再发邮件向原文作者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就这样,在几番请教和尝试后,她终于掌握了该方法的原理和相关代码,建立起孕期空气污染暴露与早产发生之间的关联。

相关结果表明,我国可归因于细颗粒物暴露的早产儿比例超过2成,且细颗粒物及其各类组分暴露均与早产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其中两种含碳组分(有机碳与黑碳)引起的早产风险最大。妊娠年龄较大、孕期暴露于二手烟、以及孕前超重或肥胖的妇女更容易受到影响。要知道,早产既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会对孕妇的生命健康产生危害。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姜宜萱的这些发现为确证空气污染引起不良出生结局提供了支持性证据,为相关部门制定保护母婴健康的政策条例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世界上其他中低收入及高污染国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姜宜萱在实验室工作  

整理文章的过程也让姜宜萱发现了研究生和本科生学习阶段的差别,“除了做实验、处理数据,如何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写成文章,让同行看到,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掌握的能力。”虽然平时也会阅读很多专业领域的英文文献,但当她真正自己开始写时,她才明白“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当好不容易完成初稿后,导师几乎对每一段都提了修改意见。看着红红的批注,她的心情跌落至谷底。阚老师告诉她,“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开始觉得困难很正常,慢慢改进,逐步提高,你的付出都会在风雨和煎熬后得到回报。”姜宜萱骨子里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她认真学习英文写作,揣摩老师和其他研究者优秀论文中的语句。终于,在老师的指导和她的不断努力下,研一下学期,她有两篇SCI论文顺利见刊。

姜宜萱说:“每一个需要走过去的当下或许很难,但只要你不放弃,走过去之后你就会很有成就感,能力也是这样一步步积累起来的,硕士阶段需要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能感觉它在慢慢提高。”

  

从力绌到应手,坚持迎来薄发

第一个课题的研究成果使姜宜萱认识到,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远比想象中更深远因此,她又基于另一项全国性的数据库,研究了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这一致命的心血管急症。“虽然常识告诉我们,空气污染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但我们的研究要用数据说话,告诉大家空气污染是怎样危害人体健康的,以及到达怎样的浓度会对人体有害。”通过分析,她发现多种主要空气污染物暴露可在极短时间内(1小时内)显著升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亚型的发作风险相关的暴露反应关系几乎呈线性,且不存在明显阈值。这表明,在任一浓度下,相关污染物都具有危害效应,并不存在所谓的安全浓度,这是一个很有公共卫生学意义的新发现。这一研究成果为确证空气污染危害心血管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也为制定环境政策、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更为寻找人群防护策略提供了科学指导。这项工作也已发表于国际心血管领域的顶级期刊Circulation》。

在公卫人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关于空气污染的研究发表,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了治理严峻的大气污染,我国政府于2013年9月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大气十条”),着力改善全国空气质量。该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各地空气质量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姜宜萱的数据分析也表明,2013年之前,我国归因于空气污染的疾病负担相对较高。“我们在想,空气质量改善了,那是否归因于空气污染的疾病负担也会相应降低呢?所以我们又做了一项全国性的归因分析,将猜想转化为数据”。结果表明,事实确实如此:在“大气十条”颁布以后,随着我国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空气污染相关的疾病负担也有了明显的降低。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我国著名综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  

姜宜萱参加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

路修远以多艰兮,成功的背后也并非径行直遂。事实上,在投稿时,姜宜萱一直碰壁,屡被拒稿。当时非常沮丧,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太适合科研。她说:“很感谢这个过程中,陈仁杰教授对我的帮助。”陈老师总是对她说,科研路途漫漫,别只看到眼前暂时的黑暗,再坚持一下,把目光放长看远,总迎接光明陈老师的鼓励让她重振旗鼓,继续勇往直前。土成山,积水成海,这一年,在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姜宜萱先后有6篇文章被接收,其中有2篇分别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和毒理学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姜宜萱说:“现在遇到困难,只要每每回想起陈老师的那番教导,我就觉得一切都不成问题,总能把它们攻克的也庆幸自己在一次次失败后坚持了下来。

姜宜萱说:我们做的工作其实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就是研究各类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产生的影响。并且通过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制定相关的环境政策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为寻找敏感人群的防护策略提供科学指导,从而更好的保护每一位老百姓,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姜宜萱在阚海东教授课题组的大合影

“临近毕业,很荣幸自己能在复旦大学学习和生活了九年,也很庆幸能在阚老师课题组学习。”姜宜萱说,“阚老师和陈老师都是科研迷,说废寝忘食都不夸张。如果我们有问题想向老师们请教或讨论,不管多晚老师们总是及时回复邮件或消息,而且能感受老师们是真的很喜欢我们交流。他们对科研的无比热爱深深打动了我,鞭策着我以老师们为榜样,继续奋勇向前。接下来,我也希望能继续通过自己的研究,做一些对社会大众、对人群健康有意义的事情,这能让我感受到自身价值所在,也让我感到无比光荣。

  

撰稿:周张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