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研究生组织生活案例大赛优秀案例
一、项目背景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意见》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等要求。就在刚刚过去的三月份,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还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具体分析了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上所存在的薄弱环节。
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也发出文件,强调2015年的研究生工作要点其中之一便是“以爱国荣校为主要内容,系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泛宣传复旦故事和复旦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校荣校意识。
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积极正向的价值观不仅需要国家和学校的工作,也需要我们主动地学习。复旦历史上众多优秀的人物,他们曾经是洒热血的爱国名士,为中华民族进步事业发挥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他们更是复旦璀璨校史中的星辰,为复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复旦大学即将迎来110周年生日。值此校庆之际,支部选取这样的主题,一是为了回顾校史,使同学们了解一代代复旦人艰难困苦的创业历程,增强同学们对复旦历史的情感认同,激发学生们的爱校意识。同时有助于我们感受母校代代传承的优良品质和光荣传统,自觉认识到我们这一辈复旦学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激发学生们的荣校意识,使同学们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中增强切己感,深化对复旦精神的认识,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通过对复旦历史名人生平爱国事迹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牢记历史,激发和增强爱国精神。
我们所要参观的四个地点分别与颜福庆、郑振铎、周谷城和马相伯等复旦前辈有关,这些前辈都曾经在不同的领域为复旦大学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我们也特意选择在清明节前后拜访前贤英烈,寄托我们对这些前辈的哀思和敬意。
二、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选取颜福庆、郑振铎、周谷城等几位典型的复旦名人的故居和复旦公学旧址组成一条活动路线,以此形成有关复旦校史的一个文化地图。所有的活动内容都将围绕这个文化地图而展开。

1.颜福庆旧居
建于1923年,欧陆风格花园住宅。1943年至1950年中国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在此居住。颜福庆故居系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建于1923年,砖木结构假三层,组合式人字坡顶十分陡峭,屋面覆盖红色机平瓦,南北皆设置高耸的老虎窗。建筑外墙为淡黄色水泥拉毛,窗边框以隅石形红砖贴面装饰,东西外立面各建有一个三联式的清水红砖大烟囱。西北部二层辅楼设置有大厨房和车库等。1943~1950年间,颜福庆曾在此居住。1956年起由上海市委行政处租用,现为徐房集团管理。
颜福庆(1882年7月28日-1970年11月29日),字克卿,中国医学教育家。他先后创办湖南湘雅医专业学校(湖南大学医学院前身)、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和护理学院的前身)、上海中山医院等。
2.郑振铎旧居
徐汇区高安路5弄25号(高邮路5弄25号的小洋楼),二层楼的小洋房。(现为居民住房)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抗战期间,他在上海坚持抗日救亡活动。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第一任局长等职。他在历史学、文物考古学、文献学、艺术史学、民俗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五四”时期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与瞿秋白等合编《新社会》旬刊,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主编《小说月报》。1931年后相继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教授,致力于学术研究,并编辑文学刊物。建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所长、文化部文物局长和副部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理事会副主席等职。
郑振铎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20世纪20年代,他与茅盾、叶圣陶等文化名人在上海开创我国现代最大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五卅”惨案发生后,他邀约叶圣陶、胡愈之等成立“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帝国主义的凶恶面目。1935年,郑振铎在上海暨南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开始对《世界文库》的筹划和主编工作。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成立“文艺界救亡协会”,他曾担任大会主席,积极投身爱国斗争。在“孤岛”上海秘密发起文献保存同志会,甚至潜伏在大汉奸周佛海私邸附近,积极抢救和收购图书文献资料,为保卫祖国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郑振铎旧居位于高邮路5弄25号,建于1935年。二层混合建筑,坐西朝东,白色糙面水泥墙,双坡顶。1942至1945年在此居住。2002年12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徐汇区人民政府共同举行纪念郑振铎诞辰104周年暨郑振铎旧居揭牌仪式。2007年,徐汇区文化局将其公布为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3.周谷城旧居
周谷城旧居位于泰安路115弄6号。泰安路115弄花园住宅系德国外侨于1912至1936年建造的英国古典式和西班牙式假三层住宅。由黄迈士设计,共3排8幢,立面部分木架构外露,凸窗,挑出小阳台。周谷城旧居为西班牙式。
周谷城(1898年——1996年),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湖南省益阳县人。复旦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复旦大学教务长。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任委员,上海人民政府委员,市政协副主席。
4.复旦公学旧址
复旦公学旧址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华山路1626号。
1905年,教育家马相伯与于右任创办复旦公学,原址在吴淞镇,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经孙中山的民国临时政府批准,将前清公产李鸿章祠堂(简称李公祠)拨给复旦公学使用。在马相伯主持复旦期间,革命先辈恽代英、萧楚女、杨之华等曾经常到复旦参加集会,李大钊、鲁迅曾到复旦作过讲演,抗战时期曹禺老舍等也来校讲课。1919年 “五四”运动发生后,在复旦公学大学部中文系主任邵力子和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的支持下,复旦学生成为上海“五四”运动的先行者和骨干力量。1944年改名为复旦中学,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仍兼校长。
学校变迁 1922年复旦公学大学部(即复旦大学)迁址,中学部则留原址(李鸿章祠堂),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二)中期执行
1.志愿导游。活动前期由支部成员分组负责四个故居的各项工作,由各组收集相关的名人传记和生前著作,并在参观过程中担任导游,向大家讲述相关的感人事迹,分享相关的经典作品。
2.知识竞猜。我们会为每个参观地点设计5~10道相关的竞答题目,并在参观过程中开展竞猜活动,实行累积计分制,活动结束后选取积分较高的同学予以奖励。
3.摄影制片。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参与兴趣,我们利用“足迹”APP记录大家参与过程中的精彩点滴,鼓励大家在参访过程中拍下有触动的一景、写下当时的感悟,活动结束后票选出一组有创意有深意的照片,制成本次活动的宣传明信片和文化地图,作为后期成果进行展示。
(三)后期总结
从前期准备工作到活动开展再到后期总结的整个过程都由支部指定成员负责摄影,将活动现场中有意义的画面记录下来留作纪念。活动结束后,支部组织探访感悟总结会,由各个小组将整个过程中的所有材料整理成文,在交流会上做分享,并在参与同学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交流分享,强化活动效果。
三、具体成效
(一)制作宣传册
根据各组搜集的各故居的材料制作《复旦名人故居介绍手册》,目前已经完成走访的相关故居部分,之后将会不断扩充,最终形成一本宣传手册,方便大家查阅与参观。
(二)整理理论成果
1.将各组的介绍材料进行整理和修改,目前已形成共计13000余字的文字资料,内含复旦前辈先贤故事、传记、精神、故居介绍等。
2.成员就这次参观学习撰写200字左右的感想。将各组的介绍材料和观后感整理存档。
3.发布通讯稿。由张博同学撰写本次活动的通讯稿,并选择本次活动的精彩照片和优秀感想篇目,在学院微信平台上进行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