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经验 | 学以致用双向增进,宣传理论服务社会

2025-04-23  作者: 发布: 李论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以下简称博讲团)成立于2002年,是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体之一。自成立以来,博讲团始终秉承学以致用双向增进,宣传理论服务社会的宗旨,组织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走进社区、大中小学、军营和企业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各类学科知识。22年来,博讲团累计为各类机构和单位开展理论宣讲5400余场,覆盖受众近66万人次,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者服务组织、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全国新时代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等荣誉。


坚持听党话、跟党走,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

博讲团坚持将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作为主责主业。从2007年起,博讲团开始探索主题宣讲课程体系建设,根据时政热点话题组织大学生讲师集体学习、备课,推出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课程。目前,已经形成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百年党史、脱贫攻坚、科学家精神等近30个主题宣讲团,专业+理论逐渐成为宣讲内容建设的重要方向。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决好如何讲的问题

面向群众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博讲团讲师一贯的坚持。近年来,博讲团将宣讲带进军营、企业,带入社区、大中小学,带到田间地头。对标基层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博讲团分设六大课程板块,坚持一课多稿、动态优化的分众化、互动式宣讲模式,通过传帮带课程传承,使宣讲课在迭代更新中不断提升吸引力和感召力。目前,基层社区、中小学的宣讲量已超过总量的50%,大学生理论宣讲的服务属性进一步凸显,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面对理论传播的网络化发展趋势,博讲团自2021年起推出精品宣讲微课程研读新时代系列上线网络平台,以研究生的视角聚焦所学专业,解读新时代的新发展、新变化。目前,已推出420余集,单集点播量突破210万。近年来,博讲团创新推出行走中的思政课”“场馆中的思政课等宣讲形式,突破传统宣讲的时空场域限制,多措并举让党的创新理论活起来


立德树人、教学相长,解决好谁来讲的问题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博讲团将讲师培养与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学业科研、生涯规划等深度融合,贯通以理论与知识服务社会、从服务中感悟社会需要、树立成才报国志向的培养路径。在引领带动上,发挥朋辈作用,由青年人讲给青年人听,直击当代青年的痛点。在人才培养上,系统集成从入门到上讲台全方位提升的博言强音讲师成长培养计划,形成多次学习、多轮试讲、多方把关为一体的备课模式。每年寒暑假,常态化组织学生讲师学习参访、田野调查、收集案例,在基层一线的学习调研中了解国情民情。22年来,通过边调研边宣讲累计培养出1200多名有志于研究理论、传播理论、服务社会的青年人才,走出一大批基层选调生、高校教师、学界业界骨干等。


形成体系、汇聚合力,回答好讲得更好的问题

博讲团坚持以服务带动引领,在校内组建“1家校级总团+15家院系分团的校院两级宣讲架构,共400余名讲师充实到授课一线的青年理论宣讲队伍,形成多学科理论宣讲合力。立足复旦、辐射沪上,与47所在沪高校的65支大学生理论宣讲团队共同组建上海市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并承担联盟秘书处职能,依托承办微课程比赛、理论培训、调研实践等探索建立理论联学、课程联讲、资源联享、矩阵联建的四联机制,与兄弟高校宣讲团队共同成长。以服务城之要者为目标,持续推进与基层联动联学联建,与浦东新区、杨浦区、虹口区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街道共建合作,开展宣讲,探索开发有基层特色的个性化课程,让红色资源起来、历史文物起来、非遗技艺起来。从上海迈向全国,定期开展宣讲走亲、联合宣讲增强校际互访共学,2023年联合全国各高校宣讲团队推出《青春之火与理论之光——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宣讲社团工作案例汇编》,展现上海大学生讲理论的生动风采。


本文刊于《上海宣传通讯》

2024年第21宣讲课堂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