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研究生组织生活案例大赛优秀案例
一、项目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思政教育的整体推进,多次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
思政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人文美育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2021年7月“双减”政策推行以来,美育成为国民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艺术素养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美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密切关联,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美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
复旦二附校坐落于杨浦区,与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毗邻。复旦二附校以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良的教学质量闻名全市,同时,复旦二附校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外,依托复旦大学的资源,为学生开设各类讲座、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第二课堂。开放进取的校风、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其对人文美育课程有巨大需求。
复旦中文响应学校的“双40”和“双70”计划,2018年以来,以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为契机推进党员志愿服务,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共建,联合创立“问源学堂”党员志愿实践品牌项目,结合青少年的成长特点,以优秀的中国文学与艺术传统为主题设计沉浸式文化互动微课堂。
二、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党支部归纳总结前期优秀案例中的经验成果,进一步完善人文美育课程体系,推动人文美育微课堂进入上海中小学校园,开辟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双通道,助力上海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党支部进一步结合对接的复旦二附校具体需求,立足中文学科特色,设计四大模块课程。每次授课以“课程讲座+体验活动”的模式展开,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实践”育人平台搭建,以文化人、以学正人,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1.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史学习常态化发展,本支部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中文系学生党总支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习活动。支部同志通过支部书记领学、小组研学、党的二十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学习党的二十大知识,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动支部成员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人文美育微课堂讲解的全过程,推动“思政教育+人文美育”新模式的探索。
2.锚定学生需求,完善人文美育课程体系。通过与服务学校的对接和调研,深入了解复旦二附校目前人文美育课的现实需求,结合复旦中文学科优势和特点,利用好支部前期“问源学堂”人文美育品牌微课堂的既有经验和成果,进一步完善人文美育课程体系,形成“品味汉字之美,开启创作之旅”“溯源中华文明,对话古典文学”“和文学一起走入新的时代”“重走革命之路,传承红色基因”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3.吸取优秀经验,创新授课模式。与中文系21学硕党支部书记、支部成员座谈交流,学习21学硕党支部在“望道·问源”人文美育社区微课堂、“钟文新语”人文素养拓展微课堂等项目中形成的优秀授课案例,吸取课程选题、课前准备、理论融合、创新探索等方面的经验,进一步结合所对接的复旦二附校的具体需求,立足中文学科特色,确定“课程讲座+体验活动”的授课模式。
(二)中期执行
4月中旬,支部开展组织生活,支委根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要求,结合二十大精神,动员支部成员将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支委介绍五月组织生活实践的选题背景,把握主题,提出将思政教育和人文美育结合并举的创新实践探索模式,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鼓励支部成员积极参与实践。会后,支部将实践成员分为授课、体验、宣传三组,组织开展讨论会,在支委带领下共同探讨本次活动的授课内容和课堂形式设计。
4月下旬至5月初,实践参与成员展开线下实地授课的前期准备。授课组讨论商定、反复打磨授课逐字稿,体验组筹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手工材料,宣传组进行课程幻灯片的制作,记录活动进展,留下活动素材。支部多次组织开展试讲活动,并邀请中文系党委副书记傅骏老师、22级学硕班辅导员许亚云老师指导课程讲授。同时,邀请中文系21级学硕党支部书记贾颖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曹禹杰同志前来指导,分享他们在基层社区人文美育课程设计及相关志愿授课活动方面的经验。
5月15日上午9点,支部来到复旦二附校,给七(7)班的学生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文化实践课程——“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分为上下两个篇章,上章为知识讲授,支部成员王健欣给同学们介绍了“母”“女”“姓”“字”“既”等文字的甲骨文形体,并讲解了这些字形的演变历程和文化内涵。下章为实践活动,支部成员洪佳带领学生在团扇扇面上进行古文字图文创作,体验古文字书写。通过现场讲解、多媒体演示、手工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们遨游于神奇的甲骨文世界中,共同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外,在授课过程中,王健欣还分享了一则新华社报道有关甲骨文破译有奖征集的新闻。不仅让学生体悟到自己与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联结,也对文化溯源和破译工作的不易有了初步认识,启发学生的怀疑精神与探索精神。
支部对接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点,将线下授课课程制作成微课视频,同步给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向荣中学的学生们,丰富偏远地区中学第二课堂,传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东西部联结,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后期总结
未来,支部拟开发更多有特色、有知识、有实践的课程,继续践行“文化+实践”的育人模式,并将部分课程优化发展为有深度、有温度、有价值的微课视频,为之后的学校志愿服务提供教学模板和实践指导,通过实体成果增强活动的社会效应,起到更好的思想引导和宣传作用。
5月23日,支部在光华楼西主楼1501召开主题为“思强国之需,笃成才之志”的五月组织生活。会上回顾了组织生活案例大赛第一阶段的成果,并对活动初期筹备、项目实施情况和未来展望进行了总结梳理,部分同志分享了自己参与本次项目的感想与体悟。最后,支部成员共同收看了前一阶段的项目成果展示视频。
三、具体成效
本次组织生活有效推动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深入融合,通过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性学习融合的方式,多角度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成果如下:
(一)赓续文脉赋能提效,制作人文美育微课视频
支部党员根据组织生活内容和相关实践经验,通过课后交流的形式,调研听课学生的课堂收获和随堂老师的意见,收集来自学生和老师的反馈,继续完善课程并形成教学总结。支部党员设计传统文化人文美育课程包,形成微课视频,为之后的学校志愿服务提供教学模板和实践指导,通过实体成果增强活动的社会效应,起到更好的思想引导和宣传作用。
(二)提高党员思想认识,激发基层学校服务热情
支部党员在涵养艺术素养、厚植爱国情怀的同时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基层学校的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化自信和教育理想,进一步激发其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未来,本支部也将继续优化人文思政课程,服务更多的社区和学校。
(三)深入服务对接中学,坚定上海学生文化自信
本次组织生活紧扣二十大报告中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线,基于中文学科特色、上海海派红色文化和推进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具体要求,结合对接中学具体需求,探索“思政教育+人文美育”新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走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强国追梦之路。
(四)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东部西部文化联结
践行“文化+实践”的育人模式,开发有特色、有知识、有实践的课程,并将部分课程优化发展为有深度、有温度、有价值的微课视频,为之后的学校志愿服务提供教学模板和实践指导,通过实体成果增强活动的社会效应,起到更好的思想引导和宣传作用。目前,支部已对接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点——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向荣中学,丰富偏远地区中学第二课堂,传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东西部联结,共同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五)形成资政建议,为城市发展提供“金点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美育教育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素材。而如何将美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政教育密切结合,正是中文学子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命题。通过本次组织生活,我们对上海城市治理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1.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文化共建新模式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精华。通过深入学习经典著作、参观文化遗址、体验传统艺术等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素养。积极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人文美育融入中学生思政教育当中,创新高校志愿授课活动的实践形式。
2.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性,推动文教思政相融合
学思践悟新思想,服务基层在路上。以复旦中文为例,2018年以来,其响应学校“双40”和“双70”计划,以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为契机,推进党员志愿服务,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共建,联合创立“问源学堂”党员志愿实践品牌项目,结合青少年的成长特点,以优秀的中国文学与艺术传统为主题,设计沉浸式的文化互动微课堂,探索“思政教育+人文美育”新模式,在本次组织生活中,将这一模式引入中学校园,搭建“文化+实践”育人平台,以文化人、以学正人。探索文教思政融合发展,应当汇聚各方合力,创新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探索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共建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长效机制,激发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活力。
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硕第一党支部在复旦二附校讲授文化实践课程
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硕第一党支部制作微课在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点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向荣中学播放
(支部书记:罗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