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中华艺术宫里的“文化艺术思政课”,打造上海城市美育共同体(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学硕党支部)

2025-03-09  作者: 发布: 杨佳钰

第十届研究生组织生活案例大赛优秀案例


一、项目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2023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如何抓住新中国成立75周年节点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如何培养研究生党员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其文化自信,提振服务“城之要者”文化创新“新质生产力”的能力,用好“大思政课”是关键。2021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深挖上海丰富的文化与党史教育资源,将上海的地方特色融入到社会的‘大思政课’课堂中,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上海蕴藏江南历史风韵,是近现代中国文化的重镇,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星火的溯源之地。上海兼容并蓄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文化”品牌。上海市实施“社会大美育”计划,持续将不同的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全力打造“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本次组织生活的对接单位是中华艺术宫,这是一所公益性、学术性的近现代艺术博物馆,蕴藏着丰富的艺术资源,蕴藏丰富的艺术资源。作为上海唯一的国家重点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始终致力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艺术实践,始终秉承社会大美育的重任,践行“人民美术馆”理念,实现社会大美育的高标杆、高覆盖、高触达。

作为复旦中文学子中的一名共产党员,应当有效转化学术科研成果,为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建设贡献力量。秉持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科研强国三条主线,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学硕党支部凝心铸魂,砥砺前行,善用“大思政课”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整合上海文化艺术与学术科研资源,推出“笃艺思政·大美申城:中华艺术宫里的‘文化艺术思政课’”项目,与中华艺术宫合力打造上海“高校+美术馆”城市美育共同体,助力申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继往开来,守正创新,本次组织生活基于已有成果,归纳总结前期优秀服务案例,进一步完善人文美育课程体系,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红五月”追忆历史,通过展览党课重温“新中国史”,与中华艺术宫党支部、复旦中文教师党支部联学共建,依托党史学习教育特色文创与人文美育“大思政课”课程读页等实体成果,总结回顾上一阶段理论研习与实践服务,在交流研讨中汲取党史智慧,在审美中陶冶爱国情怀,在思想启迪中厚植红色基因。


二、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如何善用“大思政课”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和青年责任成为复旦中文2023级学硕党支部亟待回应的问题,切问“城之要者”。从2018年与杨浦区街道社区联动开创“问源学堂”传统文化进社区,2022年与复旦二附校合作“人文美育课堂”进校园活动,再到2024年携手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推出实践研学“文化艺术思政课”,美育思政宣讲服务走向上海社会大平台从连家入户的“毛细血管”,到浦江两岸的鸿鼎巨擘,复旦中文人文美育思政课程体系建设进入3.0时代,向着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育人目标阔步前行,打造上海城市“高校+社区+中小学+美术馆”的美育共同体。

1.理论深学活用,模式焕然出彩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史学习常态化发展,支部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中文系学生党总支的指导下通过支书领学、支部共学、小组研讨等形式,与大数据学院研究生党支部跨学科举办读书会,开展了一系列卓越有趣的理论研习活动,学思践悟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动支部成员将二十大精神在文化艺术思政课体系中融会贯通,持续探索“思政教育+人文美育”新模式。育人亦是育己,以教促学,强化党员对理论研习的实践运用转化,为“中华艺术宫里的‘文化艺术思政课’”积累教学素材、完善教学讲稿、转化党史学习成果做好准备。

2.读行艺术场馆,深化党史教育

支部于2023年秋季学期先后开展4次“文化申城”系列CITY WALK研学实践活动,以党建带动团建,引领支部党员走近上海、读懂上海,参访程十发美术馆、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中共一大等承载上海党史文化的重要文化场馆。其中,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学院、经济学院三支部联学共建,共同前往程十发美术馆,体验人文艺术。而后听取博讲团分团理论研习专题课程《海派艺术“画”说党史》,探讨中文学科与探寻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根脉的关系,践悟人文美育,筑牢理想信念。前期读行上海城市艺术场馆的多次实践,增强“知行合一”的能力,丰富党员对“场馆里的思政课”概念的界定,并在参访中实地亲身思悟申城党史故事。

3.美育躬身实践,赋能文化服务

202311月,中华艺术宫与复旦中文研究生党支部首批文化志愿者项目启动暨岗前培训仪式在中华艺术宫顺利举行。支部党员先后参观《清明上河图》长卷等三大常驻展,从中感悟到上海的城市品格、文化特质、人居环境和治理模式,透过精美馆藏和专业讲解,努力向馆内志愿者看齐,上海从筚路蓝缕到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成就。中华艺术宫党委书记王一川、中共一大宣教部杨宇老师带领支部党员感悟博物馆的前世今生,领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开放融合的上海精神和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为后续复旦中文研究生上好更多“可感知、可触碰、可深思”的思政课夯实基础。

2024年寒假期间,支部党员以小组为单位前往中华艺术宫实地调研前来参观的上海市民及亲子家庭对文化服务的需求、对课程建设的建议,经过集体研讨与设计规划场馆内ART WALK路线,党小组完成《海上起风华·美育润万家——笔画我们的上海》、《古今交融的超时空对话漫步<清明上河图>》、《动静有常:在艺术品中起舞歌唱的上海》三门课程的筹备与设计工作。20243月初,支部前往中华艺术宫现场试讲,邀请中文系党委副书记傅骏老师、中文系团委书记许亚云老师、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校史宣讲团队员前来指导,参与思政评点与授课,以中文专业教学视角精研课程。

(二)中期执行

35日,以第61个学雷锋日为契机,支部党员设计三款文创明信片,参与北区志愿服务联合活动,开展“风起时·赴山海”文化艺术科普与党史学习教育,将上海艺术资源引入复旦校园,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同期,“中华艺术宫”官方公众号推出课程预告,向15组上海亲子家庭开放通道,校内外同频共振,辐射带动一千余人次。

202439日,中华艺术宫里的“文化艺术思政课”正式开讲,服务上海亲子家庭及复旦师生。课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集中小课堂,从中华艺术宫“美术作品中的上海”展览展开今昔上海城市风貌对比,围绕信仰之城、美好之城、宜居之城、暖心之城四个主题进行讲解结合此前热映的《繁花》及其文本,带领读者感受上海城市建筑图像背后的历史故事。第二部分是参观中华艺术宫的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展览,抓住《清明上河图》中的传统文化细节结合古典诗词讲解“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从相关文学作品、艺术风格、画面细节中的商业经济与民风民俗解读《清明上河图》。第三部分是参访讲解具体展厅透过静态画作与雕塑艺术、视觉与听觉等角度赏析动态的上海历史变迁与奔涌不息的上海文脉,结合油画《国歌——聂耳、田汉在上海》《风云儿女》、雕塑《国歌在这里唱响》等倾听艺术品中的上海之乐,聚焦雕塑《上海红色电波》等作品,结合相关改编舞剧,透过画作感悟背后历史,欣赏“翩翩起舞”的上海艺术文化。整个活动与“全国百个样板党支部”中文系学硕第一党支部、本科生党支部党员联学共建,树牢研究生党员标杆,在“传帮带”中加强对本科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并录制3门课程视频与教学实录用于对接复旦对口支教地的中小学,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将台中学等,实现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学生惠及,扩展中华艺术宫文化志愿服务辐射面,形成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和东西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格局。

之后党支部持续开发文创产品,转化课程成果。设计人文美育“大思政课”课程读页、党史学习教育课程周边文创(含托特包、明信片、文件夹等),兼具知识传播与价值引导、趣味互动与情感共鸣、审美体验与人文熏陶、群体认同与文化传承,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具“烟火气”与趣味性,有效提升人文美育工作的实效性与吸引力。

(三)后期总结

基于以上筹备和执行内容,学思践悟不能止步于当下为守正来时之路,开创未来新途,党支部于“红五月”中旬开展组织生活参与组织生活案例大赛,通过建设成果汇报、优秀案例展示(党员讲党课,重温上海红色文化党史专题课程)、服务感想分享、支部共建共议等多样化形式让党员深刻理解党的光辉历程,赓续复旦红色基因。总结研讨复旦中文人文美育思政课程体系3.0版,展示中华艺术宫里的“文化艺术思政课”建设成果。中华艺术宫代表与复旦中文师生党员融汇一堂,就上海文化与百年复旦红色血脉,汲取光荣之城历史智慧,共畅打造上海城市美育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组织生活议程:

第一部分,结合社会实践VLOG与思政课程读本,支部书记汇报复旦中文人文美育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历程、“中华艺术宫里的‘文化艺术思政课’”开展情况。

第二部分,重温党史教育课程《动静有常:在艺术品中起舞歌唱的上海》,由支部党小组组长兼复旦大学党建服务中心队员主讲。支部党员代表兼复旦大学校史宣讲队队员分享参与ART WALK《红色星火不熄,从美术作品看上海党史》观展讲解切身感受,感悟青年党员责任与志愿初心。

第三部分,复旦师生党支部与中华艺术宫党支部联学共建与研讨交流。中华艺术宫第一党支部书记、教育部副主任张娜阐述中华艺术宫、上海市“社会大美育计划”。中文系党委委员吴兆路教授、现代语言学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第八届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史濛辉老师予以指导。支部党员共畅共议,结合研讨内容,为上海人民城市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第四部分,重温入党誓词。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党委副书记傅骏领誓,师生重温入党誓词,督促党员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三、具体成效

本次组织生活凝心聚力,创新传承,探索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共建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传承长效机制,激发“大思政课”的发展活力,不断汲取光荣之城历史智慧,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一)筑梦强国理想,赓续文化血脉

紧扣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科研强国三条主线,基于中文专业特色和传承接续的复旦中文美育思政课程体系3.0推进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要求,立德树人,涵养人才,锚定上海市城市文化发展需求,服务“城之要者”。在社会实践和交流研讨中提高党员同志对党的光辉历史、上海文化的深刻理解,促进党员自觉探索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更有效、更生动的方法策略;强化使命责任感,积极投身增强文化自信的强国追梦之路。组织生活研讨内容聚焦如何更好地推进高校与艺术场馆合作建设上海城市空间文化育人新场域、如何能够促进人民城市高质量文化发展、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学生惠及等问题形成切实可行的实践案例与可行性分析报告,目前已通过上海市首届高校研究生“城市治理金点子”实践案例大赛立项评审并进入培育阶段。

(二)读懂“大思政课”,学透上海文脉

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模式,打造知行合一的“场馆里的思政课”,激发“文化新质生产力”融汇贯通1.03.0版中华艺术宫里的“文化艺术思政课”形成人文美育“大思政课”读页、特色文创,将支部创建成果实物形式呈现,便于党员阅读学习,常学常新,学深悟透,提振中文特色育人效能,提升文化创新活力、发扬青年志愿服务精神,扩大良好社会效应。搭建市、校、院、班四级联动矩阵,相关报道被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通讯”公众号转载。发布3门思政课微视频与复旦大学研支团合作,向中西部地区学生传递视频资源,共享文化美育之力,筑牢新媒体宣传阵地。

(三)赋能新质生产力,笃志服务基层

每一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不忘中文系研究生党支部为建设文化强国、强国教育而奉献的初心使命,通过中华艺术宫里的“文化艺术思政课”文化实践志愿服务,让党员学有所思、学有所感、以知促行、由行求知。向上海公共艺术博物馆教学人文美育思政课的同时也在备课、磨课、讲解过程中为自己上好了一门思政课,为美育实践基地建设积累优质教学素材,探索美育思政支教可能性,创新基层实践服务与人文美育课堂融合。

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学硕党支部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

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学硕党支部与中华艺术宫座谈交流


(支部书记:贾颖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