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邵春林导学团队:科研有力度、育人有温度、思想有深度

发布者:谢袁欣发布时间:2023-05-29浏览次数:35

    团队导师邵春林研究员为放射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多个人才项目支持;先后在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国立放射医学综合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Gray肿瘤研究所等国外知名机构从事科研工作;目前兼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辐射与环境生物物理专委会会长、COSPAR Associate、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核学会副理事长,以及其他多个专业学会的常委,是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的咨询专家;担任甘肃省重离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多个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

        邵春林导学团队还有张江虹、潘燕两位副研究员,白杨实验师共同参与团队导学工作建设与实验室管理工作。团队自2005年组建以来,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并积极服务社会;已经培养了博士毕业研究生22名,硕士毕业研究生17名,现有10名研究生在读。邵春林导学团队始终坚持“因材施教”,致力于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为每个学生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科研学习和生活并重、专业技能和人文关怀共行,让学生真正学会“两条腿走路”,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




一、学术为根,引领科技创新

    邵春林导学团队注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特别是近年来研究成果突出。团队自2005年成立以来,先后获得20多项科研项目的支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项等,总计获得研究经费3800余万。团队的多项研究开创了国内放射生物学领域的先河,学术成果达到本领域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辐射诱导旁效应的研究,提出了数字诊疗辐射安全性评价新方法,为放射治疗远隔效应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提高肿瘤患者的放疗疗效提供了创新思路。

团队开展了空间单粒子辐射危害性的引领性研究,获得了关于质子、重离子辐射对人体健康潜在影响的重要科学数据,为我国空间辐射安全与宇航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近期,团队在国内开展了超高剂量率辐射(FLASH)生物效应的创新研究,首次提出FLASH照射的“DNA完整性”假说,有望为超高剂量率放疗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近三年来,团队师生们先后在PNAS、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Autophagy、Theranostic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30篇,累积影响因子达188.39,其中一区论文8篇。同时,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获得国家专利授权三项;积极服务社会、服务上海,开展上海市放射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年均转化130万以上。




二、党建铸魂,培育时代新人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因国家核事业的发展应运而生。担任了10年党总支书记的邵老师积极引导团队传承弘扬放医所“两弹一星”精神,用党建引领团队建设。邵老师始终强调,虽然时代在变化、任务在更迭,但作为“放医人”,始终要把“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理念牢记于心。目前团队成员57%为中共党员,非党员学生已全部递交入党申请书。团队注重引导学生在平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树立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校内的政治生活,不断加强政治素养

2020年以来,在校园各阶段疫情防控期间,邵老师率领团队研究生们承担起园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师生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并获评“复旦大学抗疫先进个人”;大上海保卫战期间,邵老师连续驻守校园83天,在邵老师的引领下,团队学生们积极承担起住楼辅导员、临时党支部书记和学生志愿者的组织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上海医学院枫园学生公寓和放医所的防疫任务。此外,团队研究生们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先后多人次担任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放射生物部团支部团支书和宣传委员、心理委员等职务。邵春林老师积极承担学校的思政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了博士生王晨和宋义蒙两位复旦大学人才工程(二期)预备队队员,为学校增添了优秀的后备人才。其中宋义蒙代表复旦大学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首次获得金奖,实现了我校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上零的突破。

三、因材施教,助力学生成长



    邵春林导学团队始终秉持“每天进步1%”的理念,重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大框架下发挥所长,攻坚克难。团队学术氛围浓郁,重视师生交流。新生入学后,团队老师们会与每位学生讨论兴趣领域和课题意向,并在执行阶段为课题的框架制定和细节完善提出关键指导。张江虹老师、潘燕老师主讲的《放射医学》、《放射生物学》等专业课程,为新生快速进入研究生角色、打下扎实专业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持。团队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召开组会,及时了解每位同学课题进展。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诸如“光华论坛”、“博士生创新论坛”等国内外的学术高峰论坛,并确保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值放射医学研究所60周年所庆之际,邵春林老师主持了“面向未来的放射医学”杰青论坛,在线参会人数高达3000名,获得热烈反响。

天道酬勤路,星光耀满途。在邵春林导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团队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都取得了不菲成绩。在邵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下,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的博士生们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拿到了科研生涯的“第一桶金”;另有多名毕业生获得了博士后科研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2010年毕业的陈晓博士,先后获得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现为江苏省中医院博士生导师。2013年毕业的何明远博士,获得了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杰出青年科学家论文奖。课题组张行、张育红毕业后分别担任了江苏省和上海市选调生。近三年来,团队博士生陈倩萍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博士生胡松玲、陈倩萍和郑旺分别荣获2021年第十一届中国辐射与环境生物物理大会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博士生石小林、周羽川等在2022年第三届全国放射医学博士生创新论坛中获得一等奖和等奖;陈倩萍、王晨、胡松玲、宋义蒙4人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毕业生,郑旺、姚丹2人获得了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优秀毕业生率达50%邵春林导学团队积极引导毕业生择业、就业,毕业生就业率常年100%。毕业学生们无论是去医院、高校及企业继续实践所学或是精进科研,还是赶赴基层发光发热,都获得了所在单位的良好反馈,展现了放医人的能力和素质。


四、师生一心,共建和谐团队



    邵春林导学团队文化建设突出,是一个温暖有爱的大家庭,团队氛围温馨愉悦,师生团结友爱,在科研与生活中,都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离不开“大家长”邵老师在科研与生活中对每位成员亦师亦友的关心和照顾。团队老师在注重学生科研精神培养之余,也鼓励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加强素质拓展。邵老师曾多次与学生一同参加所里和校内组织举办的活动,如校运会、校合唱比赛和趣味运动会等,师生齐心协力共同为团队增光添彩。闲暇之余,邵春林老师还会和学生一起打羽毛球、乒乓球。团队内营造了一种既要埋头科研,也要重视体育锻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氛围。每逢春节前夕,邵春林老师还会请团队成员们聚餐,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敞开心扉,分享各自生活中的趣事,交流科研心得,畅谈未来理想等。

团队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即每逢课题组成员生日时,邵老师和张老师总会为大家精心准备一份小惊喜:一份写满团队成员祝福语的贺卡与吉祥物,使每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都能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爱与温暖。每逢元旦前夕,团队还会有“守护天使”的秘密活动,默默守护抽到便签上名字的成员,互赠小礼品。这些活动迅速拉近了团队成员们彼此的距离,增进了互助互爱,让平凡的科研生活中充满了一份份温馨的小惊喜。

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在《越洋情书》所说的那样“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 our meeting would be meaningful to me。学生们也十分感激团队老师的关爱与指导每逢教师节,同学们会为老师们献上鲜花和蛋糕,送上诚挚的节日祝福并衷心说声老师,您辛苦了!”。团队师生们之间的关心与爱使得同学们在面临科研瓶颈和压力时能够泰然处之,在生活充满挫折倍感无助时能够享有大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在邵春林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团结友爱,彰显了强大的团队精神与团队力量,不断碰撞出新的科研火花,激励了同学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邵春林研究员的带领下,团队形成了一支科研有力度、育人有温度、思想有深度的温馨团队。团队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培养为中心,紧跟学术发展前沿,以多维度培育优秀科研人才为理念,以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基础,师生同心同力,实现团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新时代放射医学事业的发展,为绘就“第一个复旦”医学新篇章贡献最大力量!



团队现场展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