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 | 宗嘉敏:莘莘赣鄱学子,应是有人归去

发布者:王婧飞发布时间:2020-06-24浏览次数:466

宗嘉敏,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生态学专业硕士,中共党员,获2020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她师从赵斌教授,研究方向为基于Landsat数据的淡水水体蓝藻监测研究,曾获2018-2019学年硕士生国家奖学金,以及2018年复旦大学“优秀团员”、“优秀学生”、2019年复旦大学“优秀助管”、生命科学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目前拟录取为2020届江西省定向选调生。

在采访的过程中,“意义”、“初心”这两个词不断从嘉敏口中出现,聊完以后,发现她对“意义”的阐释是“能够直接、长久的帮助别人”,“初心”则是“让自己的内心实在、满足”,这两个词陪着她走过二十多个成长年岁,也帮她做了很多决定。


初心”未改

宗嘉敏的学术之路要从在家乡的见闻说起。家乡空气和水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持续恶化,早已不如她小时候那般山清水秀,甚至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困扰。初中、高中期间她一直观察着环境变化对家乡带来的影响,思考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并最终选择在高三时报考了厦门大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包含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专业)。在当年分专业时,本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生态学。本科面临毕业之时,她发现只拥有本科学历很难从事与生态学专业的工作,若直接找工作则难免与自己的初心偏离,于是便决定读研,最终成功通过九月推免,成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生态学专业硕士。

读研期间,她与蓝藻水华问题结缘,选定长江中下游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分析与比较,她找到了该区域40个大型湖库的蓝藻水华历史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这项研究明确了曾经具有不确定性的认识,不仅补充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型湖库蓝藻水华爆发动态的历史信息,还扩充了非热点研究湖库蓝藻爆发动态变化的基础信息,为有效控制湖泊蓝藻污染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该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投稿一个月内就被接收,宗嘉敏成功拥有了第一篇自己作为第一作者的SCI文章。

其实科研之路也并没看起来那么顺利,读研的第一年,她觉得“困难重重,各种压力大、身不由己”,付出无法很快看到成效,也曾说“科研是自己二十多年来遇到最难的事”,并且调侃“自己对科研的热情已经全部被消耗殆尽”。但回看来路,她依然做完了自己该做的事,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拿到国奖,发了三篇SCI1篇第一作者,2篇共同作者),最终获评2020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宗嘉敏正在进行国家奖学金评审答辩

关于“意义”

科研之外,社会调研和志愿活动占据了宗嘉敏的大部分时间。

她尽量将自己的专业与社会热点结合,期望自己所学能为社会的生态发展做出一点贡献。20175月,国家环保部印发关于推进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指导意见,这引起了宗嘉敏与她同学的注意,于是便一起着手相关的调研活动,期望对上海已有的相关政策,以及当时环保设施对公众的开放情况进行调研。在陆续走访了上海市民及环保设施单位负责人之后,他们发现实践中对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的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不足,环保设施开放对象、手段、内容还不够完善,企业自主开放占主导、政府组织引导不足等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他们的团队充分分析了巴黎、重庆、大连等城市的典型案例并借鉴了这些城市的部分经验,最终向政府提出了完善相关政策的建议。

志愿服务则是她一直以来持续参与的活动。她在复旦大学拓客科技教育协会作为志愿者为盲童录制有声读物,并自己完成剪辑和配乐工作,服务持续了一年半,最终录制了音频24个、累计服务时长60小时,希望自己能够让视觉障碍的孩子听到多彩的世界。她也曾为上海多个社区的老年人组织开设健康讲座,给他们讲讲抗癌小贴士、智能手机使用攻略,也为他们辟谣微信小文章,希望他们能够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更加地从容自如一些。

宗嘉敏参加科普教育志愿活动指导小朋友制作树叶贴画

嘉敏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陪伴并不止于此。2018年暑假,考虑到上海较多外来务工人员的背景以及留守儿童的问题,她与法学院、医学院等院系的同学一起调研来沪务工人员的高温天气保障状况及其子女的暑期生活状况,期望能够帮他们解决安全问题。那次调研似乎是一支着色剂,不断地加重着她同理心的色彩。她尝试着与大量的外卖、快递人员对话,也走访工地的农民工。她依然记得当时去虹口区调研的一个大雨天,工地工人们依然奔赴在钢筋水泥之间,在燥热而又潮湿的雨里来来回回。在食堂向他们科普防暑知识时,面对着一个个疲惫不堪的眼神,嘉敏想起了自己曾作为搬运工的父亲,以及无数像这样为生活奔走的劳苦之人,眼泪不知不觉流下来。

宗嘉敏参加暑假实践项目的视频截图

只有真正走到基层,与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接触、对话,才能了解他们的诉求和痛点,才能找到真正能帮助到弱势群体的方式。“既要高远,又可近人”,理想、学识、眼界要高远,但内心与行事却要贴近人民,这是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从基层走出的宗嘉敏,再次回到基层人民中间,并从中隐约窥见了另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善梦者才杰出”

在即将毕业的6月,面临无数机会的宗嘉敏选择成为江西省定向选调生。许多人对她的选择感到十分惊讶,毕竟基层的工作必然是繁忙且面临种种障碍的,其中的困难与搞学术科研会遇到的问题截然不同,宗嘉敏作为一个刚从大学走出的研究生,恐怕难以胜任这份工作。然而这一看似意外的决定,其实有迹可循。

理想主义的种子似乎在宗嘉敏小时候就已经种下。妈妈的热心、朴素是塑造她人生观的开始,当她在电视上看到支教老师的相关报道时,内心也会由衷泛起崇拜之情,这股崇拜之情渐渐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她内心的理想。每个人心中对于如何实现个人价值都有不同的构想,有人以自身名利为重,有人以他人利益为重,而宗嘉敏赞同的恰是后者。于是上了大学的她开始尝试去支教,但她发现短期的支教项目会让自己成长更多,却无法对当地的孩子产生实质性的、长远的帮助。于是去基层当选调生念头渐渐在她心头形成,她认为“为一个村、一个镇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内心会很满足,很有成就感”。

研二的时候,她像大多数毕业生一样,开始思考自己的去向。全班40%的人都打算转博,但她却没有选择在专业领域继续进修,其中原因并非她自我调侃的那样“热情消耗殆尽”,而是在内心深处感到除了科研以外,似乎仍有另一条道路更适合自己。所以她选择离开科研,去探索更契合自己的领域。身处高楼林立的魔都,她依然想尝试一下在企业工作的日常。于是她选择去企业实习,并在秋招时尝试着投了几家企业的岗位。当坐在高档写字楼里忙碌一整天,发现抬头看看灯光璀璨的上海夜景也是一件偶尔抽空才能做的事,她的初心闪现,曾经自己勾画的理想蓝图再次浮现,这让她开始思考:“什么工作会让我做十年都觉得很有意义?”。高档的写字楼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但夜深人静之时,自己却平添了很多虚无感;而自己在乡间考察生态环境时却是那么充实,给孩子们授课时确是那么快乐,尽管生活条件落后却有别样的成就感。于是秋招正热时,她坚定了自己去当选调生的理想。

宗嘉敏在武汉与支教地学生重逢

2019年秋招如火如荼进行时,她开始了选调生考试的准备,在最为忙碌的11月,“每周都有考试、每周都在刷题”。12月20多号去武汉出差时,她还去见了大一暑假支教的学生。当时的小朋友已经上大学,成为一个大人了,看到他的成长,和他丰富的大学生活,嘉敏觉得是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选调生面试时,积蓄已久的力量和期待被渐渐释放,宗嘉敏觉得回到了自己的主战场。最终,她以不错的成绩通过了三个省的选调生面试,由于特殊的感情,最终她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江西省。当那天晚上十一点接到来自家乡的进入考察的电话时,她在自己的公众号记录下那个惊喜的时刻,“激动得凌晨一点才睡”。

她也曾怀疑自己的念头是不是太过于理想主义,但曾经钟扬老师的事迹,以及后续一系列的报道,让她一直记着“不是杰出者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这句话,追梦者钟杨老师一直奔走在各地,他一步步地孕育了上海的“红树林”,也成功地孕育了西藏的种子库,培养了一批西藏的生物学家,这些伟大而又平凡的事鼓励着宗嘉敏,让她坚定地追逐自己的基层梦、助人梦。

在基层为更多人做“靠谱”事

  “国奖获得者”、“优秀毕业生”、“选调生”、“三篇SCI”,藏在这些一个个耀眼光坏背后的是一个可爱又有点倔强的小姑娘。

她曾在一个小有名气的公众号上投稿自己的文章,小编告诉她可以参照以往推文的文章结构和内容修改后再投,但她认为那是她对自己所怀初心最真诚的阐述,若要模仿别人的行文结构,最终出来的文字不乏硬凑的嫌疑,因此便放弃投稿,转而发到自己的公众号上。

在她自己的公众号里,她自我介绍为一个“想当混子的靠谱girl”,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写各地的游记,写美食攻略,写电影影评,她为角色动容,也为一个未曾谋面的自杀者伤心难过。她思考何为君子之交、观察生活中的琐碎日常、也在年末庄重地做自己的年终总结,也在疫情期间思考如果时间重置会不会有所不同。

她在自己的毕业论文致谢中写了整整两页,这还是“忍住笔墨”的结果。她感谢了导师、科研助理,感谢了师兄、师姐和师妹,感谢同学和舍友,也感谢家人和学校,她为所有人送上“幸福安康、万事胜意”的祝福,也将美好的祝愿送给自己,她说,愿自己“今后更加勇敢、坚强和乐观!”。

这个“想当混子”的姑娘,今后将在基层为更多人做“靠谱”事。

学生记者:任家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