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 | 孙宁研究员团队:做潜心科研医者,守家国情怀初心!

发布者:王书宜发布时间:2021-05-13浏览次数:1283

团队师生合照


孙宁研究员,200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后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及斯坦福大学深造,于2013年回母校任教。自团队组建以来,培养毕业生中有博士8名,硕士2名,现有10名研究生在读。在孙宁老师的带领下,课题组努力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人文素养的导学团队。



团队导师孙宁研究员


一、传承上医家国基因、书写基础“心”篇章

团队重视传承严谨求实的上医精神与为人群服务的家国基因。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上医人,每当有一位新成员加入团队,孙老师总会组织一场“团队新一课”,带领实验室的老师们、学生们在上医校园逛一逛,走一走,详细介绍上医的故事。

 “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上医院歌的第一句奠定了上医人为人群服务的家国基因。孙老师强调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脚踏实地地践行医学生的责任、履行医学生的使命。

郜菲和牛宝琳同学带领着多名本科生同学,多次主动参与国际志愿者活动,充分展现了新一代的社会担当。实验室定期开展“开放日”活动,供本科生同学参观学习,杨慧同学积极备课,讲述实验故事,讲解实验原理和思路,拓宽了本科生同学的研究思路和科研视野,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了基础医学在想什么、做什么,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科研热情。


二、坚持多学科相结合、培养坚实科学精神

课题组瞄准心血管疾病,在心血管疾病机制及治疗中深入挖掘,努力将基础科研成果与临床诊疗相结合,让团队的每一步都能够在上医巨人的肩膀上掷地有声。

目前,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搭建了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体外定向分化平台,结合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多个人类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病模型,并阐明了心肌细胞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开拓了家族遗传性心肌病基因治疗的临床前转化研究;通过加强学科间交流,提出了优化心外膜补片材料的新理论,拓展了针对缺血性心肌病的人源化心外膜心肌补片的工程化制备与移植应用; 建立了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来源的心室肌细胞的纯化新技术,制备了可用于移植的人造人类心室肌组织,优化了生物新材料在治疗人类心肌梗塞中的应用;已发表包括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nunications等杂志在内的SCI论文50余篇,论文被引用3000余次。同时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申请专利五项,获得授权两项。团队成员在国际心脏学会(ISHR)组织的各类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多次做汇报,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科研工作不光是单打独斗,有时候也需要协同作战。团队中的博士研究生蔡焕焕和硕士研究生柏傲冰参与的课题是由医学、物理学与材料学等不同学科交叉合作的优秀示例。他们与河北工业大学和美国布朗大学紧密合作,共同揭示了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力学作用机制,开发出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肌补片,有望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的新型材料,未来更可以结合细胞与其他分子进一步改进优化其治疗效果,为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在内的重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李宾和詹永坤同学则联手针对同一基因构建了不同位点的突变,进而建立了数个人源性心肌病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肌小节Z-line特异表达蛋白Actin Binding Rho Activating Protein (ABRA)在扩张型与肥厚型心肌病中出现表达的相反变化,并且密切参与了扩张型心肌病的早期发展;而ABRA心肌过表达可以显著逆转TNNT2突变的扩张型心肌病表型,这为TNNT2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类遗传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基础,具有临床转化的潜力,目前已申请国家专利。


团队科研成果


三、因材施教春风化雨、个性与专业素养并进

孙老师尊重团队中每个学生性格,因材施教。如博士研究生王青洁所做的课题是探索构建工程化的心脏补片对梗死心肌的修复作用。该课题具有较强的转化潜能,孙老师鼓励她去申请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专项项目,得到了天使基金的资助。  

博士研究生陈欣云和李秀雅通过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体系分别发现了两个可能调控心脏发育的关键因子,而动物在体的发育调控机制更为复杂。对于有出国学习意向的陈欣云,孙老师帮忙联系国外专家,送其前往美国Indian University联合培养,既提高了其英文交流水平又开阔国际视野,其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一篇,现进入深圳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深造。而李秀雅同学更倾向于留在国内完成该课题,于是孙老师先后多次邀请动物发育领域领军专家前来系室讲座,介绍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实验方法,并鼓励同学们与海外专家英文交流汇报工作进展。李秀雅以共同第一作者在Protein & Cell发表高水平SCI论文一篇,还有一篇第一作者文章在投。

对于科研思路清晰并有较强动手能力的研究生黄洁、郑煜凡等人,孙老师会经常鼓励其独自探索,敢于放手,适时加以指导。目前黄洁同学展开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高通量药物筛选,并探索了药物作用机制,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在一区杂志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Protein & Cell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两篇;郑煜凡同学则围绕器官间对话与中西医结合系统生物学,探索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Frontier PhysiologyActa Cardiologica Sinica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三篇。

团队里的王青洁、柏傲冰、杨慧、郑煜凡、周心妍等多名研究生,因在校表现优异,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冠名奖学金。


团队实验室合影


四、兼容并包铸就国际视野、双管齐下培养综合能力

团队通过开展国际交流、探索国际科研前沿,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孙老师带领下,研究生崔白苹、郑煜凡等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小组。除了组内的交流,孙老师还积极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汇报。博士研究生陈欣云在美国联合培养期间,孙老师鼓励她报名参加所在研究中心的进展汇报会。孙老师克服时差困难,细致入微地帮助她准备,聆听其试讲,提出各种建议,鼓励她成为该学术交流会中第一个进行汇报的联合培养学生。几乎每名有研究成果的学生都在学术会议上展露过风采,研究生杨慧、洪文婷等也多次获得学术会议优秀壁报奖。

此外,孙老师也倡导大家积极参与系室的教学和党建活动,几乎每个同学都承担过病理生理学及功能实验学等课程的助教工作;郜菲同学担任了生理与病理生理学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沙一鸥同学加入了第27批人才工程(一期)预备队,参与了各项学生工作。


五、打造医学生人文情怀、建设团队家庭文化

科研学习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在注重学生科研精神的培养外,孙老师也鼓励学生重视兴趣拓展和团队建设。宽松融洽的团队氛围也使得团队中的学生得以多元化发展。

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孙老师了解到团队中的郑煜凡和周心妍同学擅长音乐,就鼓励两位同学参与系室迎新会的组织和主持以及“一二九”歌会的指挥排练;孙老师主动组织“白大褂不普通”的活动,让擅长绘画的郜菲同学专门设计了具有团队特色的卡通头像,给大家的实验服上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卡通形象;“我爱我家”实验室大扫除每月定期举行,团队所有成员都会停下手中的实验,你拖地,我擦桌,在集体的欢声笑语中把实验室打扫得一尘不染。孙老师在实验室的角角落落添置了绿植,给实验室增添了阳光与绿色。和谐的导学团队氛围,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团队研究生不仅在校期间表现优异,毕业后在岗位上也发光发热。孙宁老师为每位学生毕业去向给予合理的建议,目前大多数人继续在医院、科研院所(例如复旦大学、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新华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深圳大学、同济大学等)从事基础科研工作或出国深造,培养了科研工作的后备力量;也有同学重返临床一线或医药公司,大展宏图,各有精彩!


团队展评会现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