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成钊)
大家好!我是微电子学院的2020级博士生丁路昶。很荣幸作为研究生新生代表在此发言。
回望过去,我想复旦,是我人生至今最重要的选择。高中时,一场复旦校史讲座让我留下深刻印象,1953年国内第一支X光管,1956年国内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65年国内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都在复旦产生,复旦前辈为了祖国的科技发展奉献青春。复旦就像是一道光,照进了我的人生。复旦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我,以复旦为目标,狠下苦功,最终顺利被复旦微电子学院录取。
弹指之间,我在复旦度过了七年时光,这七年里,我创办了电子创客社、参与过重大项目攻关。科研逐渐褪去了原本神圣与神秘的童话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平淡和枯燥。集中攻关的日子里,常常是一杯茶、一根线、一篇文章看一天。
于是有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还要留在复旦读博士?你头发还够吗?但是我的回答是,因为复旦让我知道,科研,是我想做的,是我能做的,更是我该做的。
它是我想做的,因为在复旦,我学会享受创造与探索的乐趣;
它是我能做的,因为在复旦,我有科研路上的领路人与同行者;
它是我该做的,因为在复旦,我学到了复旦人对家国责任的担当!
大家都知道,从2008年起,中国在芯片进口的花费超过了石油,芯片目前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芯片国产化难度巨大。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代代微电子人坚守在此,不断求索。1952年,谢希德校长回到国内,为中国的微电子事业播下了第一颗种子。通过几十年的接续奋斗,复旦在集成电路领域,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张卫院长曾说:“我们复旦的同学,不要只满足于成为合格的工程师,更要立志成为中国微电子行业的领军人才。”我想,这需要我们扎根基础,着力解决微电子领域的关键问题。于是,我选择了芯片设计与云平台硬件底层架构设计作为我的博士课题。这一课题涉及多个基础研究领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极高的要求。但它有望缩短芯片设计的周期,帮助国家的芯片产业实现弯道超车,进一步缩短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信各位同学一定也和我一样,对未来即将投身科研事业充满期待,但我们也知道,未来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有师兄曾跟我说:当自己在实验室和衣而眠,听着服务器的轰鸣声,就深深感受到科研的艰辛,但我依旧会坚持,因为这些轰鸣声的背后是我们的人生理想,是中国芯的希望、更是复旦人的担当。
在此,我想代表研究生新生,代表每一位科研追梦人,向学校、向师长承诺,未来,我们一定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就是不退缩,真正的热爱,不因曲折而褪色。面对困难、挫败,也依然要热爱它!坚持它!
二就是不动摇,征途漫漫,迈得过千山万水的才是开拓者;人生海海,抵得住意志考验的才是佼佼者。我们要在基础研究领域沉下心,耐住性,扎下根。
三就是不孤单,科研有时像黑暗中踽踽独行,但是德不孤,必有邻,加强合作,融入团队,共担使命。请学校、老师,相信我们!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新的征程已经开始,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扬帆启航,携手奋进,再造辉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