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赋能“声”传党史,译通世界传递信仰,构建多语种党史学习与宣讲创新模式(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0级硕士生党支部)

发布者:杨佳钰发布时间:2025-02-25浏览次数:20

第七届研究生组织生活案例大赛优秀案例


一、项目背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党深入开展,旨在重温百年奋斗历程汲取智慧力量,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通过深入学习党史来坚定理想信念,为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尤其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党员要“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在这一历史性时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探索党史学习与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党史+专业”模式,力求通过“党史学习+语言传播”创新路径,将红色文化传承与专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在此背景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0级硕士生党支部以“语言赋能“声”传党史,译通世界传递信仰”主题,创新组织生活方式,整合“声、色、译”三大板块,深入探索“党史+外语”的融合路径和全新育人模式。党支部通过实现“读、写、译、讲、行”五位一体的党史学习新路径,积极推动党史学习与外语专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理论学习、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党支部通过与望道旧居、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上海盲童学校、黄浦区党史微宣讲、团机关中央旧址纪念馆等机构的对接,强化党史教育与文化传播的互动性与实效性。支部成员在“声”的传播上,推动了党史讲述的生动性与感染力;在“色”的展示上,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强党史学习的视觉冲击力;在“译”的实践上,通过多语种翻译活动深化对红色文化的全球传播,切实推动青年党员在跨文化交流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从而在文化传播的广阔舞台上筑牢信仰根基。这一模式不仅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为新时代党史教育的路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范本。


二、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在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党支部以理论武装为先导,系统推进党史学习,确保党员在思想和理论上打下坚实基础。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党支部不断深化党员对党史的理解,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深入研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史经典文本及影视作品中的党员形象,支部成员在理论学习中实现自我提升,并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学党史的深远意义。党支部通过编纂党史小故事、开展党史演讲比赛及跨语言传播等多样化活动,推动党史教育的普及与国际化,同时将党史教育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确保理论成果能够转化为具体实践。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学习模式,党支部不仅加强了党员的思想认同,也增强了党员在全球化视野下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使命感,为党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1.理论先行,静态峥嵘党史。党史学习教育的开篇,党支部紧密围绕理论武装,系统开展党史学习,确保党员在思想和理论上筑牢基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一系列理论研讨活动。20214月,党支部成功申报并启动了“2021年北区党员实践文化岗”项目,围绕《共产党宣言》中的历史语境、理论特质与现实意义,特别是其中体现的人民立场与人民情怀开展深入研讨。通过这一理论研讨活动,党员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还更好地认识到党史学习与当今时代之间的紧密联系。党支部通过线上分享会、专题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帮助党员从多个角度解读党史,推动他们在学思践悟中不断深化对百年党史的认识,确保党史教育理论成果能够转化为党员的思想自觉与行动指南,进一步增强党员的思想认同和政治担当。

2.实践为基,动态美丽党史。随着理论学习的深入,党支部始终保持理论与实践的双轨并行,推动党史教育从理论向实践转化,力求将理论学习的成果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为此,党支部成功申报并启动了以“赓续红色基因,声弛复旦学脉”为主题的党建创新资助计划,通过编纂100个党史小故事,为党员提供了生动的党史案例。这些真实的党史案例帮助党员更好地理解党史的深刻意义,增强了他们对党史学习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同时,党支部积极组织“学百年党史 聚奋进力量”党史演讲比赛,通过与理工科支部共建党史竞赛等形式,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在这些活动中,参赛团队使用英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演绎百年党史故事,拓展跨语言、跨区域的党史教育可能。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党史教育走出了书本,走进了实际操作,党员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和感悟到学党史的深远意义,进一步将党史学习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深化了党史学习的实际效果。

3.国际视野,深化文化自信。党支部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推动党史教育的国际化传播,拓展党员的全球视野。在党史学习过程中,党支部组织了与理工科支部共建党史竞赛等活动,参赛团队通过多语种(如英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等)演绎党史故事,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与世界其他文化相联系,深化了党史教育的国际传播效果。通过跨文化的视野,党员们不仅更好地理解了党史的内涵和世界意义,也意识到党史在全球范围内的深远影响和历史价值。党支部这些活动,不仅推动了党史教育的多元化,还有效提升了党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感。通过这种国际视野的培养,党员在学习和传承党史的过程中,也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文化的光辉历程。

(二)中期执行

1.专题组织生活:2+3+5,学史正当时

组织生活当天,党支部以“现场观摩+会场交流”的方式探索党史学习教育的新路径,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新”更走“心”。丰富的竞赛环节、详实的数据和典型经验的分享,使与会人员沉浸在党史学习的思索和探究之中。本次组织生活通过以下几个要素展开:

·2会场:文科楼510会议室、望道旧居

·3环节:党史演讲与现场口译、党史藏书票设计展示、哔哩哔哩直播望道旧居英德双语讲解

·5篇章:不忘初心学党史、牢记使命讲党史、开拓创新绘党史、坚定信念忆党史、专业结合译党史

此次组织生活案例大赛在“声”“色”“译”三维度的结合下贯穿学思践悟,集政治性、思想性、历史性、专业性、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创新载体推动党史学习,以矢志前行的姿态书写华章。

2. 回望外院党史故事好声音

举办了“学百年党史 聚奋进力量”党史演讲比赛,参赛团队通过英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演绎百年党史故事,深入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比赛邀请院系教师及党委副书记担任评委,充分展现了党史教育的国际化视角与语言能力的结合。

3. 党史人物藏书票文创设计

藏书票被誉为“版画珍珠”和“纸上宝石”,是书籍的独特标识,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带有藏书者姓名的小版画。党支部通过征集党史图片,激励学生用外语描述历史事件。从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到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从开国大典的阵阵礼炮,到南方谈话的国门大开,党史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承载着共产党的拼搏与胜利。支部成员运用外语将这些红色故事翻译出来,现场讲解藏书票中的党史故事,让大家感悟党的成长与发展历程。

4. 支部党员现场模拟多语种讲解望道故事

党支部内的星译队员现场模拟多语种讲解望道故事,邀请党员与非党员同学一起认真学习讲解内容。活动过程中,大家搜集讲解中涉及的党史术语,制作成党史相关术语库,并将双语讲解文本汇编成党史故事双语语料库。通过聆听和学习,大家在提升口译、笔译能力的同时,深化了对党史故事的理解,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后期总结

1. 网络育人:4平台+1周边

在网络育人的过程中,班级公众号、院系团学联公众号、党建平台公众号以及校级复旦研究生公众号四个平台共同推送文字成果,扩大党史学习的影响力与传播范围。此外,党支部还衍生组织生活纪念周边,以“真甜袋”这一创意形式为载体,内含党史学习纪实手册、五张原创定制藏书票、望道粽子和纪念票等特色物品,既传递知识,又具纪念意义,为学员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2. 三优联展,树立优秀典范

党支部将“优秀藏书票、优秀党史故事录音和优秀讲解”三者有机结合,打造“三优联展”,全面展示党史学习成果。通过创新的H5、短视频、B站直播等形式,制作了生动有趣的党史视频,将党史知识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传递给更广泛的观众。此外,党支部还与网易云音乐电台合作,推送了党员讲党史故事的音频节目,这些故事成功进入网易云音乐百大推荐榜单,播放量突破10000+,让更多人通过音频感受党史的力量。党支部还编写了党史学习纪实手册,通过文字与图片结合的方式,系统总结了党史学习的核心内容,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材料,并进一步树立了党史学习的优秀典范。


三、具体成效

本次组织生活创新多语种党史学习与宣讲模式,充分发挥语言学科优势,推动党史教育的多元化传播。具体成果如下:

(一)多语种讲解与翻译,语言赋能党史讲解

支部成员编纂了7种语言版本的《望道讲解词》(英、德、日、韩、俄等),并于525日在望道旧居为我校留学生提供了英德双语讲解。该活动通过多语种传播,帮助留学生群体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与精神,并推动党史教育的国际化。此外,党支部还参与了团中央旧址纪念馆讲解词翻译工作,将党史教育成果转化为多语种资源,打破语言壁垒,扩大了党史教育的传播范围。

(二)“声”传党史,推动党史故事共享

党支部在“朗读者”计划中,录制了100个党史故事并制作成磁带/CD,赠送给上海盲童学校等特殊群体。这一活动通过“声”传播党史,特别是针对特殊群体,让党史学习更具感召力。党支部还与盲童学校合作,举行了党史故事磁带交接仪式,增强了党史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了特殊群体的党史认知。

(三)创新宣讲模式,赋能党史学习传播

党支部创新地将党史学习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采用“声/讲述、色/绘画、译/翻译”三大载体,融合讲述、绘画和翻译的多元化形式,丰富了党史教育的表达方式。通过音频录制、短视频制作和B站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党支部将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广泛传播至校园内外,提升了党史宣讲的影响力,促进了党史教育的全面普及。

(四)红色基因传承,延续党史信仰力量

党支部通过设计“百年党史藏书票”和“组织生活案例大赛纪念票”形式,将党史学习的感悟和信仰传递给新生支部成员。纪念票的设计不仅向新生支部成员传递了红色基因,还通过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加强了党史教育的传承作用。

(五)创建“红外”翻译组,深挖党史思想内涵

2020911日成立以来,党支部通过成立习近平文化思想宣讲团,不仅积极参与多个翻译项目,还通过翻译与口译增强了党史与文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组员们参与了上海非遗慕课字幕翻译、《当代英语外来词词典》的编译与审校工作,同时与法国志愿者共同翻译了“海上青焙坊”公益项目的宣传材料等。党支部成功推动了党史教育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际理解。

通过“语言赋能”和“信仰传递”两个核心理念,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0级硕士生党支部创新性地构建了多语种党史学习与宣讲模式,推动了党史教育的国际传播。通过多语种讲解、翻译和文化传播,党支部提升了党史教育的广泛性、亲和力和国际影响力。通过“朗读者”计划、文化交流和信仰传递等形式,支部成员深化了党史的理解,展示了新时代青年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并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党史传播与教育贡献了力量。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0级硕士生党支部赠送党史故事磁带给上海市盲童学校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0级硕士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周边真理袋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0级硕士生党支部多语种望道旧居讲解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0级硕士生党支部学生

设计原创党史藏书票

(党支部书记: 刘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