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研究生组织生活案例大赛优秀案例
一、项目背景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在基层,尤其乡村基层,推进现代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火热进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干事创业,并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勉励高校毕业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复旦大学一批批优秀学子响应号召,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基层建设,毕业后选择作为一名选调生到基层工作,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中。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盐行村,原本是一个位于奉城镇西南部的小村,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村干部带领下,探索出了一条振兴发展的道路,并于2020年申报创建市级美丽乡村。该村经过三次集体动拆迁,实现田畴平宽丰腴,屋舍整齐俨然;村里以提升农村环境面貌为核心建设“美丽家园”,坚持以村庄“美丽指数”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努力建设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中国零碳第一村”。2023年,复旦大学法学院2023届优秀毕业校友赵容宇以上海市选调生的身份来到盐行村工作。
法学院法律硕士“北辰”党支部紧随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参与选调生下乡与乡村振兴工作,以“访选调基层雏燕,探乡村振兴榜样”为主题对接选调雏燕赵容宇校友所在盐行村开展“一次基层参访+一堂理论宣讲+一项乡村调研+一场座谈研讨+一次选调访谈”(以下简称“五个一”)党支部红帆组织生活。支部党员亲身走进选调生校友的工作一线,围绕乡村振兴建设进行产业参访、法治宣讲、发展症结调研和座谈以及选调工作访谈,访学选调生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活样本,以强信念、做服务,探索学习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在乡村振兴、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上海方案和榜样。
二、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党支部确定组织生活主题后,支委牵头成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联系对接单位、选调校友,研究准备理论宣讲、调研主题、访谈提纲、成果展示等事宜,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和安全预案,确保基层行活动的顺利进行。
1.支委领航起新程,精心筹备“五个一”
四月初,与盐行村对接后,支部召开会议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和具体涵盖内容。支部围绕“五个一”活动方案,明确由每1-2名支委牵头一项重要事务,负责联系对接单位了解盐行村的发展概况和村民的理论宣讲和法治问题需求、计划参访内容、安排理论学习、梳理调研问题、详列访谈提纲、明确时间节点并制定初步的活动计划,梳理打造有参考、能执行的活动流程。
2.全体党员齐心力,党纪教育共学习
四月中下旬,支部全体党员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开展理论宣讲课程集体备课。学习会上两名同志对学习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同志就自学和汇报展示进行感想交流和修改提议,最终形成《以古鉴今——从百年党纪建设走来》和《以案说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修订情况解读》等党纪教育理论宣讲课程。同时,对村民关心的法律问题进行法律检索和研究。
3.校地携手绘方案,细化实施保前行
四月下旬五月初,支部进一步对接盐行村委,商定最终调研、宣讲内容、访谈提纲和参访路线。同时,支部做好宣传物料、活动照片拍摄、活动实施和成果撰写的分工安排,特邀指导老师对支部特色组织生活进行指导,保障特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中期执行
5月14日,党支部集体前往选调生校友所在的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盐行村,开展选调生视野下乡村振兴发展的“五个一”党支部红帆出行活动。
1.一次基层参访,亲览乡村振兴画卷
支部党员在盐行村村委会组纪宣委员钱春华老师和选调生校友赵学长的带领下,集体参访了盐行村的村居村落、产业场所、民生设施等。踏入盐行村,村内集中居住区和休闲娱乐区分开;村内以“环境+技术”的产业模式促进了低碳乡村的发展;党群微家和微型主题公园丰富了村民的生活。亲览乡村振兴的画卷,支部党员深切感受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责任与担当。
2.一堂理论宣讲,点亮乡村法治之光
参访结束后,支部为盐行村村干部和部分村民进行了一堂别具特色的党纪教育理论宣讲和法律知识普及。朱云雷同志代表支部进行“以古鉴今:从百年党纪建设走来”的专题党纪宣讲;韩梓龙同志就其在此前的参访中与乡村振兴和基层建设关系最为紧密的法律问题进行分享和解答。理论宣讲以“党纪解读”和“违反典例”正反两个角度向党员进行党纪教育,结合乡村发展法律知识普及,分别从党员和群众的角度,提升了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理论知识水平。
3.一项乡村调研,探索振兴发展之道
宣讲结束后,支部党员来到盐行村生活驿站,面向十余名村民和村干部就盐行村振兴发展的措施和遇到的症结问题展开了调研。村民介绍道:盐行村村域面积小,原住户较松散,住宅暂用耕地面积大,村委带领村民经过三次集体动迁,并合理规划产业区域、生活设施区域,才实现村内的田地连片、屋舍井然。近几年在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盐行村村委带领村民积极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已取得一定成效。在探索增长方式的同时,“零碳乡村”建设是盐行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努力方向。
4.一场座谈交流,凝聚乡村振兴智慧
在对盐行村的振兴发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后,支部党员和村干部围绕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有效举措和问题解决进行座谈研讨。钱春华老师讲解了盐行村正在积极探索创新的增收方式,如“集中箱养黄鳝”等特色项目不仅凸显了地方特色,也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座谈中,党支部党员们就乡村发展问题献计献策,如建设乡村文物博物馆以展示乡村历史文化、引入咖啡休闲文化融入乡村发展等。
5.一次选调访谈,启航选调人生旅程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赵容宇学长就自己的选调工作经历,热情地与支部同学进行访谈交流。他从选调初心、日常工作、基层感受以及与在校学生密切相关的选调备考等多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了访谈。赵学长强调:现实中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需要在不同情境下结合当时的实际进行灵活运用,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力量。这启发了支部同志们不断在实践当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三)后期总结
活动后支部梳理参访所获、调研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总结,产出调研报告,包含盐行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创新方式、基层治理容易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同时,形成活动宣传推文三篇,依托学院党建工作宣传微信公众号、班级公众号等渠道发布活动成果和收获,扩大活动影响力。
此次集体出行活动结束后,支部同学也进一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其他地区的选调校友进行了一系列选调工作访谈。通过宣传选调基层工作青年榜样和基层发展的故事,在广大师生尤其是学生党员中形成引领示范效应,激励更多的青年投身基层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同时,支部根据大家的反馈和建议,对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具体成效
此次乡村参访调研和选调下乡访谈活动,有效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园和乡村联建,通过多种方式使得“乡村振兴”战略在支部党员的认识中逐渐具象化。具体成效如下:
(一)体察基层国情,筑牢党员信念之基
基层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乡村与社区往往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五个一”红帆出行组织生活,引导党员同志集体访学乡村振兴的现状、措施和症结,使党员学子走出“象牙塔”,设身处地地体会村情民情,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而真正读懂基层,真正了解我国基层复杂的治理逻辑。与村民的交流、与基层一线工作者的座谈,本身就是一场良好的党员思政和国情教育,不仅能使其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能进一步促发党员同志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担当,进而筑牢信念之基。
(二)细剖发展样本,共献乡村振兴之策
支部党员真正走进基层,走进乡村采访调研,看到了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困境和最新实情,如盐行村在人口上存在老龄化严重、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问题,在土地上存在开发限制严格、宅基地可利用率低等问题,以及盐行村推行“零碳乡村”建设的措施,以此了解当前乡村发展重点和难点。剖析盐行村发展的样本,支部同志服务献策,总结提出乡村振兴的“金点子”:以自我建设推动组织振兴,以法治保障唤活乡村活力,以零碳科技推进生态振兴,以绿色发展建设美好家园,以技术赋能实现产业振兴,以专家指导培育新主体,以文艺引导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这些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将为其他乡村的振兴发展体提供一定的策略支持。
(三)对话选调校友,点燃学生报国之志
本次组织生活让党员同学走进选调生校友工作一线,了解他们平时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同学们在了解基层的同时也可以坚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选调生校友赵学长基层工作分享,也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事业精神,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在校友访谈中,支部党员同学进一步了解了选调过程和基层工作。这不仅打通了校园学习和社会工作间的壁垒,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架起了桥梁,也点燃了学生以青春梦助力中国梦,以青年之力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报国之志。
(四)校地携手共建,探索党建互学之路
此次组织生活对接了上海市奉贤区盐行村村委,村党总支和“北辰”党支部就实践活动进行了密切合作和分享交流。在基层一线的盐行村党总支,为“北辰”支部党员提供了实践机会和学习材料,“北辰”支部为盐行村提供一定的乡村发展智力支持和理论学习课程,形成良好的院校和村社基层党组织共建互学互进氛围。支部党员和盐行村干部一致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生党支部与盐行村党总支、村民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创新党建共建新道路,共同促进以党建带乡村振兴、带学习科研长效发展。
法学院法律硕士“北辰”党支部与盐行村党总支联建
法学院法律硕士“北辰”党支部成员分组与村民交流调研
法学院法律硕士“北辰”党支部成员分组与村民交流调研
(支部书记: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