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研究生组织生活案例大赛优秀案例
一、项目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部署。近年来,上海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纳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并且通过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聚焦重点功能片区展开整体更新实践,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能级,打造绿色新城。针对历史建筑,政府部门更注重保护,而非开发和利用,未能充分释放其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22级博士和2020级联合党支部自2022年9月成立,有党员27人。其中正式党员24人,预备党员3人,支部委员3人,有两个党小组。支部始终围绕“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的创建定位,对照“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各项目标,组织支部党员在各项学习与工作中争当先进,争创优秀,进而带动所在班团集体共同创先争优,推动学校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突出管理学科特色,结合专业知识,服务学院战略和学校中心工作,辐射至社区群众和上海城市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十一党总支下辖三个部门(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研究院、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文旅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计员工数量超过300名,党员超过100名,分为五个党支部。本次活动的目标是提升党员素质,获取学术支持,在城市可持续运营的双碳之路上发挥积极作用。
二、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1.联络对接
确定各单位对接联络人员,明确各方需求和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案,形成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理论、信息、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合作计划。
2.理论学习
在展开正式调研以前,支部通过组织阅读原著、观看讲解视频和讨论的形式,学习了与“绿色发展”相关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党的二十大等系列重要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等,为接下来的调研做好了充足的知识储备。
(二)中期执行
1.参访活动——“阅读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建筑文明”
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工作之一——城市更新为背景,参观华东院院史馆、原工部局大楼、外滩国际大厦等历史建筑,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业设计师提供专业解读,从片区更新规划、街区更新提升、建筑改造升级三种不同维度分享城市更新的成熟案例和故事。
具体路线是:自华东院院史陈列馆出发,从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与建筑事务所引入,徐徐展开“精英荟萃 奠定基石”、“援建各方 援外设计”、“改革转型 先行探索”等主题,领略华东院的成长史,亦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缩影;接着,跟随专业建筑设计师依次步入160号街坊、圣三一教堂和南京路步行街东拓;又来到外滩国际大厦,了解“镶牙工程”的始末,并了解到如何通过空间设计为客户提供灵活、有弹性且不失雅致的办公空间;最后,参观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的“回眸——上海百年纪事物画苑作品展”,通过艺术家们真实鲜明的笔触,感知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形成的脉络。
2.理论学习——“美丽中国、绿色发展与城市更新”
博士生讲师团的徐思源同学为我们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美丽中国建设上所做出的政策引导、实际努力、已有成果。她从十年前“美丽中国”的起步讲起,回顾十年间的发展历程,展望新征程的目标方向,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娓娓道来政策方针的逐步推进。二十大报告强调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例如,新污染物的来袭意味着美丽中国的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需要将该保卫战长期、可持续地推进下去,城市更新亦是“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参加实践的多位同志分别就春季社会实践分享了自己对于城市发展绿色理念的理解和感受,包括: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一些思考、浦东发展的巨大意义、结合自己的本科专业知识分享了自己对于城市建设所面临挑战的理解和认识、对华东院建设团队的工匠精神的理解等等。
3.主题党日——“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
党日活动的第一项议程,学院党委李尧鹏书记就本次主题党日发表了讲话,他高度肯定了联建共建的学习形式,并表示要将这样的形式在全院范围内予以推广。他进一步说,城市的发展一直是我们国家比较关注的话题,希望本次的共建交流可以为管院师生的科研和华东院设计师的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叶锺楠副院长就“黄浦区生活圈社区行动蓝图和行动计划”展开分享。叶院长先是为大家介绍了什么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个概念是上海在2014年首届世界城市论坛上首次提出的,在接下来9年的历程中,逐步经历了概念提出、全局规划、试点探索、渐进推广等多个阶段,并在“十四五”期间得到了全面推进和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乡社区建设工作,先后53次考察了近70个村(社区),在讲话中多次就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社区营造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的提出与落地正是对该理念的深刻诠释和具体呈现。叶院长坦言,设计院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城市的规划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精细化的工作。在上海,不同区之间的地域、文化、设施等差异很大;甚至在同一个区内,不同街道之间也会有多元性存在。以黄浦区为例,各个社区的文化各具特色,包含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以及工业文化等等。因此在社区规划建设中,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文化特色。此外,城市的规划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多楼宇、设施从落地到投入使用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施紧缺程度通常需要被纳入考量范围。他还提到,他们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不仅会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群众体验社区建设中的自我参与感;更会问“效”于民,听取人民群众对社区规划建设的反馈,及时调整设计方案,这些都是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案例。叶院长的分享信息量很大,台下师生全神贯注,兴致盎然。
接着,蒋青云教授就可持续发展与市场营销的关系分享了深入浅出的见解。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起源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为开篇,蒋教授呼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主题。他从1960年消费者的觉醒谈起,谈到1962年,Rachel Carson所著《寂静的春天》出版,标志着消费者运动萌芽、社会营销思潮的兴起。1970年以来,可持续发展逐渐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目前,在营销领域,可持续营销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热门话题。其中一个重要概念便是可持续消费和生产。一方面,环保在消费意识中的体现不断加深,变浪费为消费,循环经济将成为未来消费的一大新趋势;另一方面,公司在ESG信息披露上的意识显著增强,加之碳排放计算方式日趋成熟,各行业领军企业的生产排放数据越来越透明。最后,蒋老师还简介了自己关于可持续营销绩效评价的一些思路。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旨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和使命担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需要我们一代代的接力和传承。经过此次主题活动,我们了解到“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不但早已被各位设计师融入了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而且还体现在管理学科的前沿成果之中。在今后的联建共建和学习活动中,各位党员将不断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在科研、工作和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具体成效
(一)“城市治理金点子”案例
经过此次共建活动,我们形成了一份“上海‘城市更新’中传统建筑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的“城市治理金点子”案例,被推送至人民意见征集处。
1.现象引入
上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瑰宝。近代上海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城市规划、建筑类型与风格、市政设施与管理、社区生活等方面,堪称近代中国的典范。然而,上海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也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认识过程,由于忽视城市历史文化和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经受了无可弥补的破坏。同时,针对历史建筑,政府部门更注重保护,而非开发和利用,未能充分释放其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
2.问题分析
首先,历史建筑产权现状较混乱,有关部门对于私人住宅等产权不在政府手中的房屋,缺少控制能力。同时,开展规划性征收成本较高,导致老房子保护利用实施性较差,长期缺少管控或征收成本巨大将导致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很难展开。
其次,目前历史建筑保护主体主要是政府,保护与开发主体单一且资金缺口巨大,缺少社会资本和企业的帮助。
再次,历史建筑周边地块规划与功能定位缺少宏观系统性统筹,活化建筑的商业休闲配套等问题都无法解决。
最后,年轻一代更喜欢现代摩登建筑,而对传统建筑保护的认知不到位,甚至对老旧建筑嗤之以鼻,这反映出社会层面就传统建筑保护开发未形成共识,不利于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深入推进。
3.治理建议
首先,政府应通过制定法律和规范性文件,明确传统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标准,授予保护部门一定的执行权限。同时,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修缮过程中的规范性和质量,禁止走向房地产开发的过度商业化模式。
其次,设立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用于接收来自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捐赠者的资金捐赠,专门用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修复和管理工作。通过政府主导、合作开发的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和企业参与历史建筑的开发和利用,与文化机构、艺术家和设计师合作,将部分可以开发的历史建筑转化为艺术展览馆、创意工作室、文化街区等,所得收入与合作企业分成。
最后,通过设立传统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举办讲座、展览和培训班等方式,向公众普及传统建筑文化的知识和技艺,提供建筑保护与修复、传统材料的应用、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培训,举办国际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节和展览。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传统建筑的认知和保护意识,特别是要注重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引导他们了解、尊重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共建收获
1.深入学习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人民福祉着想,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要求,强化了“绿色发展理念”和“城市更新”相关理论的学习成果;
2.利用系列活动,培育支部学生党员的“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对建筑文明保护、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关注;
3.形成了对于上海“城市更新”中传统建筑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可操作性的建议,帮助共建单位积累调研反馈;
4.与共建支部建立了合作共建的长效机制,携手共建先进基层党支部。
管理学院2022级博士、2020级科学硕士联合党支部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党日活动
管理学院2022级博士、2020级科学硕士联合党支部
“阅读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文明”行走党课
(支部书记:王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