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章知微·悟生态之美;生生不息·筑文明之基(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研究生第三党支部)

发布者:杨佳钰发布时间:2025-03-09浏览次数:11

第八届研究生组织生活案例大赛优秀案例


一、项目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012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在党的十八大第一次被写进了政治报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而且为实现这一蓝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思考和实践举措上均有了重大创新。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无论就近期“五年”还是中长期“十五年”或“三十年”时段来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或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一个极重要的“支撑性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引领意义。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对优质公共生态产品的向往,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民意基础和现实动力,同样也是致力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初心”。

本支部成员以生态学专业为主,前期开展过多项生态相关社会实践,有足够经验;与上海市多个社区街道、崇明国家级野外台站等长期合作交流,具有辐射性。支部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身边小事做起,把生态文明理念变成生活习惯;同时,增强同学们专业使命感,引导同学们在生态学研究和实践中响应国家政策,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1. 理论实践相结合,感受生态之美

前期拟通过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①理论学习: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知识。②实践参观学习:2021年复旦大学获批“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靠台站带领本支部和共建支部,前往组织参观,以实际行动,感受生态之美,融入其中。

将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提高党支部成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程度,为组织生活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 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现状

向对接社区(凌云社区、建新小区、欧阳路街道小区和学校、曲阳路街道)进行细致的问卷调查,全面了解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程度、生态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疑惑点及建议和思考。首先,党支部成员根据不同的年龄段(10-2020-40,40-80)设置三部分问卷调查: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举措相关知识了解程度;2、生态学基本知识问答;3、对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疑虑以及自己的建议和思考。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摸清人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其次,根据问卷数据,梳理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的重点部分。

(二)中期执行

1. 奠定理论基础——理论学习、线上参观、人物学习

2022416日,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21级专硕第二党支部共建,线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组织生活。共同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文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经典案例,引导同学们深入掌握理论知识,从案例中获得切实感悟,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云参观“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同学们了解到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发展历史、现有科研设施以及近年来做出的卓越贡献,进一步感受到科学研究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上发挥的巨大作用。

202242日,线上开展“追忆钟扬老师·传承种子精神”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联合主题党日,观看《播种未来》纪录片,采访7位教师,形成1万余字文稿,并交接种子宣讲队队旗,成立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研究生第三党支部种子宣讲队。通过人物学习,同学对立足自身和弘扬“种子精神”有了更切实的感悟,也为未来投身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强大信心。

2.系列活动开展——感悟生态之美,筑牢文明基石

 ①开展问卷调查

为了解社区居民对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就基本信息、初步认识、个人态度、问题建议四个方面设计问卷。面向徐汇区凌云街道、虹口区欧阳路街道和杨浦区建新小区的居民们,采用线上转发问卷星的形式进行调查,共收回99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的整体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存在,但需要进一步提高,可通过网上科普宣传的方式。大多数人认同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一半左右的人对身边污染现象、浪费现象表示担忧,同时他们认为还存在公众意识有待提升、生态文明相关内容推广和普及力度不够的问题,可采用完善法律政策、提高公众意识等举措来解决。支部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三点建议:1、加强政府财政与政策支持。2、发展科学技术。3、增强全民生态意识。支部根据问卷结果提出建议将其反馈给社区负责人,并以此设计宣讲课程的主要内容。

 ②制作宣讲课程

共制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导学”、“生态学小知识科普”、“种子精神”三门宣讲课,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录播、推送等方式面向对接社区居民开展宣讲,共录制7个视频、发出4篇推送。支部种子宣讲队于20225月代表生科院进行校庆校史接力宣讲活动,并为濮阳市驻沪团工委干部进行“种子精神”课程的宣讲。

 ③生态文明情感教育

开展“生态变化我来讲”征稿大赛,通过以赛促建,进一步促进和实施生态文明情感教育。共发出推送4篇,累计阅读量达4000,作品共计获得线上有效票数726票,评选出7份优秀作品,形成一份优秀作品集。新时代背景下身边生态变化的案例不胜枚举,通过本次生态文明情感教育,不仅仅让同学们从情感上感受生态文明建设为身边带来的变化,更激发同学更好地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微落实,未来继续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④生态文明实践教育

运用遥感数据绘制上海市近20年来城市及野外植被覆盖率变化图,结合城市植被多样性调查数据,形成一份在投学术论文,为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研究表明,上海市比较注重生态友好型城市建设,整个上海市的植被盖度不断增加,城市化程度从高到低,景观多样性在不断升高,均匀度在不断降低,这都是城市化生态建设的成果。但是,虽然城市植被盖度增加了,城市中的物种相似度却较高,所以从市中心到郊区,主要增加的是各种类型的植被盖度,而不是植物物种多样性。所以我们认为现有的城市绿化更多的提供的是满足人类的审美和生活的服务功能,而不能很好的为其他生物提供相应的生态服务。在城市中评估植被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不能只依赖植被盖度,也应该开展城市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来评价城市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⑤专家访谈调研

支部邀请学校内生态环境相关专业领域的五位老师,开展访谈调研,以专家视角解读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形成时长30分钟的采访视频、3篇推送和1.7万余字的访谈实录

(三)后期总结

对各小组汇报结果进行梳理总结,通过街道、院系、班级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辐射带动班级同学,共发出21篇推送。形成理论和实践学习报告1份、问卷调查报告1份、宣讲课程视频3部、专家访谈视频1部及实录1份、上海市植被调查报告1份、生态文明征稿优秀作品7份等,为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宣讲课程的作用,在街道、学院、班级、支部等范围内宣讲,继续丰富完善课程内容,努力打造为支部的精品项目。

2022729日召开“知章知微·悟生态之美 生生不息·筑文明之基”专题组织生活,各环节主要负责人介绍该环节所获得的主要成果,汇报结束后,组织现场同学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通过主题汇报和专题讨论,加深支部成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坚定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信念,把解决社会性的生态问题作为责任和担当。


三、具体成效

1. 同学们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与自身学习、工作、生活休戚与共的关系。同学们将在之后学习生活中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锻炼能力,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2. 将相关成果展示给各合作街道、濮阳市住沪团工委等组织,获得了一致好评,达到预期效果,各方期望能够继续合作,有更长期的发展。

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研究生第三党支部

交接种子精神宣讲队队旗

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研究生第三党支部调查问卷部分结果


(支部书记:刘泽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