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研究生组织生活案例大赛优秀案例
一、项目背景
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源环境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出发,规划和推进发展,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融合,是新时代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思想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十个坚持”。2023年7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处理的重大关系,并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领导的重大要求。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发展,具有深远的立意和重大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这包括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及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学习贯彻其精神,身体力行地落实环境保护理念,广泛开展环保知识宣传等具有环境专业特色的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实施过程
(一)多元联学共建,强化学思践悟:理论学习多样化
支部书记领学、案例专题学、实践研学、专家教授深度解读学等多种方式,使理论学习常态化,且更具深度与广度。同时,通过多元联学共建、强化学思践悟,增强理论学习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1.联学共建学党纪,互融互促共提升。支部分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至每位党员手中,原原本本学原著,以“问题”为导向沉浸式自学,总结问题与感悟,形成理论学习问题清单。5月27日,支部联合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健康研究所第一、第二党支部召开“联学共建学党纪,互融互促共提升”为主题的党纪学习会议。双方支部书记详细介绍了各自支部的基础构架、特色活动以及未来展望。之后,由一方支部书记领学党纪理论课程,从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工作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重要内容和相关工作部署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浙江大学支部书记以“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为主题,围绕“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生活纪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与分享。此后,双方党员代表分享党纪相关案例,提醒大家作为合格且光荣的共产党员,必须首先遵守党纪。最后,双方支部成员进行了自由交流,相互学习党建经验,借鉴学习兄弟高校的经验,在未来的党支部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推动党的建设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2.共话党纪固初心,学思践悟促成长。在前期“问题”导向沉浸式自学、支部书记领学、案例专题学的基础上,5月30日,支部党员代表与院系学生党总支委员、浙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与学生党员代表召开交流座谈会,面对面交流党纪学习问题与感悟,并分享党建经验。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支部组织参观《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以“信仰之源”为线索,以《共产党宣言》和陈望道生平为主题贯穿始终,深刻感受老一辈革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愿意为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坚定和执着。
3.深学笃行悟真理,探寻理论新境界。6月3日,支部全体成员深入学习吴海江教授主讲的《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义思想》专题党课。通过专家教授深度解读,巩固理论学习成果,进一步加深支部党员对马克思主义深刻内涵的理解,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充分理解了在新时代全面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二)践行环境保护,凝聚文明力量:专业化志愿服务
支部成员立足环境学科特色,学以致用,以深入社会组织、找寻校园植物、展示植物信息等多项实际行动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党员服务践行有力。
1.深入社会组织,厚植生态理念。“党的理论+环保科普”双向增进,支部10名成员加入院系水滴宣讲团,围绕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开设10门课程,内容涵盖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与环境健康4个方向,3月-6月前往山东省梁山县大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江苏省常州市长汀村、上海市宝山区淞南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地开展宣讲7次,覆盖受众200余人次。支部成员立足环境学科专业,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2.找寻校园植物,科普生态之美。4月22日,支部联合组织“全绿以赴、共生美好”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邀请复旦师生一起“找寻校园植物”,通过线上征集的方式收集了复旦师生拍摄的校园内的花草树木100余张,分类后整理为8类植物,并补充详细科普信息制成展板在活动现场进行科普展览。以寻找校园植物的方式,号召大家复旦师生对校园环境、地球环境的共同关注,倡导环保行动,共同守护同一个地球。
3.立足学科专业,服务校园建设。党支部牵头团支部与班级成员计划为江湾校区的植物挂牌并设立景观点,分为植物资料整理组、审核组、实地考察组、挂牌设计组、网页制作组等不同小组,对江湾校区多达110余种的植物进行了资料整理,形成江湾校区植物图鉴(含乔木43种、灌木38种、草本20种)。在环境系党委、江湾管委会、总务处老师们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不断实地踩点考察核实完善植物信息,确保准确性。42份整理文件、500多张考察照片,让更多植物有了被认识的可能。
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由复旦大学总务处、江湾校区管委会、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共同举办的江湾校区植物挂牌仪式顺利进行。支部完成校区观赏路线49种植物共102块的挂(插)牌。每种植物的铭牌都蕴含着精心的设计,不仅有植物名称、学名、形态特征等信息,还有对应的二维码。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植物科普平台,大家可以扫描二维码迅速获得该植物更详尽的知识及人文故事。
全体成员积极地参与到江湾校区植物挂牌的工作当中,一步步将最初的想法落地,逐步完善挂牌工作全流程,让更多的植物拥有自己的“身份名片”,支部成员发挥所长、应用所学,以实际行动为宣传校园植物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努力。
三、具体成效
本次系列活动以“知行合一,‘植’满希望”为主题,通过多元化理论学习和专业化志愿服务,显著提升了党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具体成果如下。
(一)政治引领、强基固本,支部组织建设有力
支部制定党支部工作手册,将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全过程一体化和可视化,为党员管理和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支部与药学院、新闻学院、哲学学院、高分子科学系等多学科院系的联学共建活动,促进了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研究生党建育人新模式,推动了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深化学习、拓宽方式,贯彻理论学习有力
支部积极打造学习型组织,通过自学、专家授课、支部书记领学、实地调研和专题研讨等形式,支部累计开展10次理论学习活动,提升党纪学习和廉洁意识,提升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此外,我们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行动,通过党群“1+1”活动,有效引导同学们学习党的理论、传承红色基因,用党的实践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支部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活动,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常态化的理论学习机制,不仅增强了党员的理论素养,也提升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发挥模范作用有力
支部鼓励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服务师生我创优”、“报国成才我奋斗”、“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宗旨。通过8项社会实践活动,支部成员深入研究碳中和政策,实地考察多个省市,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成员们还积极投身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倡导低碳生活,引领新时尚。此外,支部10名成员加入水滴宣讲团,开展10门环保科普课程,覆盖300余人次,广泛传播生态文明思想。
在校园内,支部组织江湾校区植物挂牌活动,形成江湾校区植物图鉴(含乔木43种、灌木38种、草本20种),设立植物科普平台,通过二维码让植物知识触手可及,增强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通过建立江湾校区植物种类台账,为后续园区规划发展提供有用数据,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专业服务的实践平台,实现学以致用。支部完成校区观赏路线49种植物共102块的挂(插)牌,介绍江湾校区植物的信息,打造特色景点,积极发挥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作为城市生态廊道的功能,增进校园环境与城市居民的联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生第六党支部成员
为江湾校区植物挂牌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生第六党支部
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生第六党支部成员进行水滴宣讲
(支部书记:蔡钟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