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智文,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20级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获评2020-2021学年硕士生国家奖学金。担任三本学术期刊编委,10余本SCI期刊审稿人;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1篇(13篇为(共同)第一/通讯作者,累计影响因子>70),中文核心论文1篇;担任华山医院学生会学术部副部长;受丁香园官方邀请成为丁香园达人,发表近40篇科普文章;在“我与科研二三事”全国征文大赛中获第一名;在上海市运动医学青年医生演讲比赛中获优胜奖。
儿时受惠,立志传递医家薪火
罗智文从小就对医生这个职业并不陌生。爷爷作为部队军医退伍后,在当地做了一辈子医生,十分受人敬重。外婆少时取得海外医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没有选择留在大医院,而是回到老家四川省乐至县成为一名普通医生,并自1998年开始收养和资助孤儿,几十年来一直节俭度日。耳濡目染之下,罗智文心中悄然埋下学医的种子。
11岁那年,罗智文有段时间一直流鼻血不止,去了很多医院都没有找出明确病因,甚至被怀疑是白血病的早期症状,“那段时间堪称我的童年梦魇”。幸运的是,华西医院一位经验丰富的耳鼻喉科专家指出,这有可能是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缺乏维生素导致的鼻出血。果不其然,罗智文的病被治愈了。诊疗过程中,这位医生和善的态度和对专业严谨的精神都深深触动了他。由此,学医的愿望正式生根发芽。
高考报考之际,罗智文义无反顾地在6个志愿栏中全部填上医药类院校,最后顺利被南昌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于此同时也修读了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生物医学,为医学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科毕业后,他以优异的表现保送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攻读运动医学专业。
目前刚上硕士二年级的他,已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是三本学术期刊编委及十余本SCI期刊审稿人,并将研究重点放在骨骼肌的损伤再生。骨骼肌损伤是运动医学领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但目前临床上却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罗智文主要探索基于外泌体的干细胞治疗方案,了解骨骼肌损伤中外泌体参与的机制并找出合适的治疗靶点。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研究可以服务于临床,更好地治疗骨骼肌损伤的病人。
此外,罗智文也在生活中积极践行学医救人的理念。大一时,罗智文加入了全国大学生义诊团,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去到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当地人义诊。作为有名的“长寿乡”,巴马的自然环境虽好,但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罗智文和同伴们在乡政府旁边搭起临时义诊点。一周时间内为将近1000个人提供了医疗救助。其中有个20岁出头的跛脚孤儿,由于没钱治病,一直拖着瘸腿走路。义诊团成员马上对其进行诊治,发现这是发育不良导致的疾病,需要马上进行手术,否则很可能导致终身残疾。最终义诊团通过募捐筹集了手术费用,帮助男孩在最近的三甲医院里完成了手术。手术结束后,男孩扑通一声跪在义诊团成员面前,声泪俱下,一直在说感谢。这一幕给了罗智文很大震动:“我突然明白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他人、成就自我,活出爱。”
罗智文参与巴罗义诊
钟情科研,不敢懈怠精益求精
罗智文的本科导师张旭是眼科专家,在美行医20年后回到家乡。由于许多疾病目前在临床阶段仍然无法被解决,还有一部分疾病存在通行治疗方法但效果也不好,他曾向罗智文强调:“临床医生要去发现临床问题,通过科研在理论上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进而帮助解决临床问题。”这个理念极大影响了罗智文,此后,他便确定下一边做科研,一边精进临床技术的学习路径。“用武侠小说来描述就是‘魔武双修’,这也是我正在渴求的境界。”
但取得成绩的道路并不平坦。正所谓万事开头难,罗智文至今对自己的第一个研究最为印象深刻。大三时,刚进实验室的他计划建造斑马鱼的青光眼模型。由于斑马鱼这种模式动物还比较冷门,相关的造模方式非常不成熟,一开始罗智文选择沿用课题组熟悉的水浴法造模,反反复复重复了半年也没出现明显的表型,内心十分着急。经过老师的允许,他甚至住在了实验室,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科研探索。通过进一步阅读文献和请教老师,罗智文另辟蹊径地采用给成年斑马鱼玻璃体腔注射兴奋神经递质的方法,摸索几月之后终于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篇SCI刊论文。
进入复旦后,罗智文师从运动医学领域著名专家陈疾忤教授。他将导师形容为一位“严厉的父亲”。一次,陈教授帮助罗智文通宵达旦地修改文章,“我一小时内修改完,老师也在下一小时内给予反馈,如此反复一整天。”这篇精雕细琢的文章最终被收录于运动医学专业的顶级期刊《美国运动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Sports Medicine)上。此外,大师兄孙亚英也是罗智文的科研引路人之一,教授给罗智文许多重要的实验技术,帮助其少走了许多弯路。“有一次我在凌晨一点钟询问师兄实验步骤上的问题,师兄在两点钟回复我:‘师弟,你还在实验室吗?我给你点了个烧烤。’”恩师的指导加上同门互相鼓励,罗智文在科研领域进步飞速。
罗智文在运动医学双年会上发言
初露头角后,罗智文陆续收到核心期刊的审稿邀请,甚至进一步受邀成为期刊编委,“当时有点受宠若惊”。但罗智文明白,这些邀请既是杂志社对自己成果的肯定,也是对自己学术水准的考验。他坚持一字一句认真精读,不敢有丝毫马虎。通过审核文章,罗智文得以精确了解领域前沿的研究、提升自身科研思维,对其科研道路也有促进作用。争做一名合格编委的压力也促使他在学术上更加精益求精。
热心科普,分享经验授人以渔
如果说科研是希望回答尚未解决的难题,科普则是致力于推广现有良方。尽管仍然缺乏临床经验,尚无信心做好面向社会大众的医学科普,但罗智文认为自己一路走来的科研探索,对后来者存在重要价值。“我也曾经是一名医学科研小白,我知道人们需要我这样的科普内容,这类的科普或许能催生出更多的新生代医生,并帮他们打下一定的基础。相信当所有新生代的医生都能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识、能开展基础实验的时候,医学的边界会被推得更加宽广,最终受益的是全人类。”
在一次偶然的科普宣传之后,因相关的文章得到了广泛的好评,罗智文收到了丁香园医学平台的邀请,成为了丁香园的达人,定期在丁香园分享学科知识、科研故事、生活体会。截至目前,他已在丁香园社区发专业类型的科普文章近40篇,为医学生排忧解难,总浏览量20万+,粉丝数6000+,成为了医学圈的一名小“网红”。经常会有医学生甚至临床医师来请教科研问题,他知无不答,累积回复了超过500个问题。
“丁香园达人”罗智文
其中反响最大的一篇《我是如何完成第一篇大综述的》,目前已经有两万多次阅读量。罗智文在文章中详细描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进行资料搜集、归类、论文的撰写修改以及论文投稿的全过程。该篇科普是当期的丁香园文章榜单第二名。并被官网全平台推广。许多医科生通过留言或私信的方式感谢罗智文,“他们反馈说根据我的经验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科研文章,非常开心能够帮助到他们,因为之前我也受到了许多前人的帮助”。
有时,做科普也给罗智文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他曾做过一期《运动医学科是什么科》的科普,简单介绍了较为“冷门”的运动医学科室,有很多医学生私下联系他希望进一步了解。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就考入了复旦运动医学专业,成为了罗智文的师弟师妹。这让罗智文第一次体会到科普的力量,“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罗智文录制实验视频
漫漫医路,风雨兼程上下求索
当下,罗智文的医科之路仍在继续。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外,罗智文把大多数时间花在做实验、写文章和阅读文献,有时也会去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会议,拓宽视野。他深知科研就是一场拉锯战,时间投入越多成果也会更丰厚。
困难还是在持续发生。2021年年初,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现一例疑似新冠病例,学校决定对枫林校区实行临时封闭管理,并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当时罗智文恰巧在实验室刚刚分化了一个快20天的细胞,还有一批养了两个月的老鼠需要喂食。突发情况让罗智文近期的实验结果只得报废。
除了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实验遇挫、比赛失利等问题也时有发生,但罗智文总能找到排解的方式。跑步是罗智文最喜欢的运动,“跑步可以刷新我自己”。每周他都会进行两次长跑,天气好的时候还会选择从枫林校区跑到黄浦江边再折返。他享受于一呼一吸之间帮助自己进入冥想的状态,隔绝各项琐事,只关注当下,在这个过程中将负面情绪全部释放出来。
在罗智文看来,科研与跑步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说科研是 100 里的长跑,那么从 0 到 1 的旅程却是最难熬的,回望来路,罗智文很感谢当初坚持奋斗的自己,也希望自己的经历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激励与感动。他说,每个人都有梦想,或许最开始这个梦还是很模糊,不妨先去尝试做,坚持做,科研路上的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费,哪怕是阴性结果也是对实验的促进。等到收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当初的坚持是多么正确!
“踏上医路,不问前程,不问归期,只顾风雨兼程”,罗智文将此语视作自己的座右铭,并希望与同侪们共勉。未来,他将继续坚守医路初心,不断向前探索。